1989年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芯片展正热闹。黄令仪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眼睛都快盯酸了,愣是没找到一块带中国字的牌子。 四周全是外国巨头的展台,亮闪闪的芯片模型摆得整整齐齐,演示屏幕上的数据跳得飞快。她身边偶尔走过几个挂着参观证的同胞,眼神跟她一样,带着点不甘,又有点无奈。 那天晚上,老太太在酒店房间的笔记本上抹着眼泪写:"满眼都是别人的好东西,没一样是咱中国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谁能想到,这滴憋屈的眼泪,后来竟催生出让美国都犯怵的"中国芯"? 这事儿得从五年前说起。1984年,黄令仪正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啃芯片技术,手里的存储器研究刚拿了全国大奖,眼看就要追上世界水平了。突然一纸通知下来:项目停了。 她冲进办公室追问,得到的就俩字:没钱。 老太太蹲在走廊尽头哭得直抽气。要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项目啊。早年间搞"两弹一星",她和同事们靠算盘、手摇计算器,硬是给国之重器算出了第一缕"计算光"。现在眼看要出更大成果,说停就停了? 后来她才明白,那会儿流行"造不如买",觉得直接买外国芯片又快又省事。可谁能想到,这"省事"背后,是把自己的命门递到了别人手里。 接下来的十几年,黄令仪过得像个"独行侠"。 英特尔的芯片随着电脑进了千家万户,她喊着"得自己搞"的声音,在时代浪潮里细得像根线。单位的研究室被锁了,她就把"实验室"搬到旧宿舍的车库里。桌子是捡来的破课桌拼的,电源线从楼上窗户耷拉下来,风吹一下晃悠悠的。 有人劝她:"别死磕了,去搞软件外包多好,来钱快。"她不听,每月工资掰成两半,一半养家,一半买实验材料。有次不小心烧了块进口实验板,心疼得好几宿没睡——那可是她一个月的工资。 那段日子,她午饭常是电磁炉煮速冻饺子,煮一锅分两顿吃,凉了就再热乎热乎。车库里冷,冬天就裹着旧棉袄蹲在仪器前,铅笔在图纸上画得飞快,全是芯片的草图。 转机出现在2001年。国家终于醒过神来:芯片这东西,没自己的真不行!中科院计算所启动"龙芯"项目,手里就100万启动资金,十几号年轻人挤在不到30平米的屋里,急着找个懂行的"老兵"掌舵。 电话打到桂林,66岁的黄令仪刚退休,正准备养花遛弯。一听这事儿,她拎起个灰色帆布包就来了。包里没别的,全是这十几年在车库里画的草图和笔记,纸都磨得起毛边了。 团队里有人想走捷径:"要不咱用x86架构吧,兼容性好,省事。"黄令仪"啪"地一拍桌子:"省事?你用人家的架构,一辈子都得看人家脸色!没授权,连启动都得求着人家,你敢拿国家安全赌吗?" 最后他们选了没人看好的MIPS架构。难是难,但绕开了专利坑,命门能攥在自己手里。 2002年,"龙芯1号"第一次试做成功。从设计到版图,每一个焊点都刻着"中国自己搞的"。黄令仪捧着芯片,手都在抖。 这之后的二十年,她就跟龙芯绑在了一起。70多岁做完癌症手术,第二天就拄着拐杖回实验室,医生让卧床,她摆摆手:"芯片等不起我。"国家给的奖金,她一分没留全投进研发基金,自己还穿着旧军装,在食堂打最便宜的菜,冬天靠一台老掉牙的取暖器过冬。 年轻人想引进便宜点的方案,她拿着图纸逐行挑错:"差一点都不行,这是要装在国之重器上的!"多少次通宵测试,她的红色批注密密麻麻盖满图纸,比年轻人还拼。 2023年,黄令仪走了。没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追悼会也简简单单。就像她生前说的:"我这辈子就想趴在地上,把祖国身上的耻辱擦干净。" 现在啊,北斗导航里、高铁系统中,好多国之重器里都跳动着龙芯的"心跳"。她没看到的那些新芯片,正沿着她铺的路往前跑。 龙芯团队的墙上还挂着她的话:"真正的体面,不是你能站起来,是没人能再摁着你跪下。" 这老太太,是真把这句话刻进骨头里了。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黄令仪:65岁再“出山”,打破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历史
1989年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芯片展正热闹。黄令仪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眼睛
波览历史
2025-07-30 11:14:2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