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0 日,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结束第三轮经贸会谈,达成为期 90 天的 “休战协议” 成了最大亮点。这究竟是贸易摩擦降温的信号,还是阶段性妥协的权宜之计? 这次会谈最受关注的,是双方暂时按下了 “对等加税” 的按钮。 但要明确的是,这并非全面和解 —— 此前加征的关税仍在生效,企业经营成本、市场预期的压力并未真正缓解。 除了关税,更棘手的分歧藏在细节里:涉及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问题被摆上谈判桌,却没谈出结果。 美国一直希望中国减少对俄伊石油进口,以配合其全球战略,但中国的能源安全需求和外交原则决定了不会轻易让步。 正如美国财长姆努钦公开提及的,双方在这类涉及第三方的战略利益问题上,分歧依然显著。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老问题也未突破。 这些长期存在的分歧,和能源、关税一样,都属于中美经贸博弈的 “核心盘”,指望一天半的会谈化解,显然不现实。 说白了,“休战” 更像给双方的 “缓冲带”:矛盾没解决,但暂时不激化。 对企业而言,悬在头上的 “加税剑” 没落下,但也没消失,经营规划仍难稳定;对两国而言,这 90 天是重新评估局势的时间,而非问题的终点。 能坐下来达成妥协,本质是短期利益的默契。 对美国来说,当时国内压力不小:股市因贸易摩擦反复波动,农业、制造业企业对出口受阻抱怨强烈,部分选区的民意压力迫使政府需要 “喘口气”,先稳住内部经济预期。 对中国而言,则是想为国内发展争取空间。当时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可能打乱节奏,90 天的缓冲能让精力更集中于内需、产业升级等 “内功”。 但这种基于短期利益的妥协,根基并不牢固。美国的战略遏制意图、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底线,这些长期矛盾没因 “休战” 消失,只是暂时被搁置。 这次会谈与其说是 “危机管控”,不如说是 “新考验的开始”。 90 天里,双方要面对的难题一个都不会少:关税如何逐步下调?是全面取消还是分阶段减免?企业最关心的 “经营成本” 问题,需要具体方案落地。 第三方利益纠葛怎么处理?中俄伊能源合作、中美在其他地区的战略博弈,这些绕不开的 “外部因素”,考验着双方的平衡智慧。 如何防止摩擦向其他领域蔓延?科技、金融、产业链等领域的竞争已初现端倪,一旦贸易分歧外溢,复杂性会远超单一领域。 更关键的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 “利益交汇” 与 “战略竞争” 的交织。90 天的意义,在于能否找到 “相互尊重” 的平衡点 —— 美国若坚持 “单方面施压”,中国若完全不让步,妥协的平静迟早会被打破。 说到底,这次 “休战协议” 最大的价值,是给了双方 “不把事情做绝” 的机会。它既不是 “转折点”,也不是 “无用功”,而是中美博弈进入 “拉锯阶段” 的缩影。 90 天后会怎样?取决于这期间双方是否有诚意 —— 是真心梳理分歧、细化方案,还是把时间当 “拖延战术”。 如果只是回避核心问题,贸易摩擦大概率会以更激烈的形式重现;但如果能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领域找到共识,哪怕只是局部突破,也能为关系缓和铺路。 对普通人而言,看清一点就够了:中美经贸博弈是场 “持久战”,短期妥协常见,但长远走向,终究得靠 “相互尊重” 而非 “单方面妥协” 来决定。这 90 天,考验的不只是谈判技巧,更是双方对 “利益边界” 的认知。
7月30日,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结束第三轮经贸会谈,达成为期90天的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30 15:01:19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