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重庆一大妈外出买菜,发现一个菜贩子口音有问题,便同他闲聊。谁知下一秒,大妈就急忙拨通了报警电话,说:“警察同志,我发现了一个大特务!” “你这口音不像本地人啊?”叶兰英对着菜贩子说道,眼神里闪过一丝警觉。这个看似普通的买菜场景,即将揭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反特斗争序幕。 叶兰英是重庆裕华纱厂托儿所的所长,那天她像往常一样来到菜市场。当她在摊位前停下脚步时,立即注意到这个自称徐天德的菜贩与众不同。浓重的河南口音、躲闪的眼神、还有那似曾相识的面容,都让她心生疑虑。 作为曾经在渣滓洞附近工作过的普通群众,叶兰英对这张脸有着特殊的敏感。她故意压低菜价试探,当对方抬头争辩时,那张凶狠的面孔让她瞬间确认,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渣滓洞看守长徐贵林。 叶兰英强压内心的震惊,借口钱没带够匆匆离开。她一路小跑来到重庆市军管会公安部,气喘吁吁地报告了自己的发现。公安人员立即意识到事态重大,经过周密部署,于几日后成功将徐贵林抓获。被捕时,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刽子手还想狡辩,但在多名渣滓洞幸存者的指认下,最终不得不低头认罪。 徐贵林的落网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徐贵林伏法的消息在当时引发强烈反响。这位曾一手制造"11·27"惨案的元凶,最终没能逃脱正义的审判。1949年11月27日,临近全面溃败之际,国民党反动派丧心病狂,对囚禁于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彼时,身为看守长的徐贵林如双手端着机枪,朝着那些奋力突围、试图逃离魔窟的革命者疯狂扫射,屠杀结束后,他还心狠手辣地将烈士们的遗体焚烧,妄图借此销毁罪证,其行径之凶残歹毒。 重庆解放后,徐贵林摇身一变成为"徐天德",潜伏在寻常百姓之中。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自以为改头换面就能瞒天过海,却终究逃不过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这个细节充分说明,在人民群众构筑的铜墙铁壁面前,一切敌对势力都将无所遁形。 1950年5月18日,重庆市人民法院对徐贵林进行公审,最终判处其死刑。消息传开后,重庆市民奔走相告,许多受害者家属泪流满面,终于等到了正义的审判。 如今,这段历史已经过去70多年,但叶兰英的故事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国家安全防线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既离不开专业部门的履职尽责,也离不开每位公民的主动担当。 在新时代征程上,我们更要弘扬全民守护国家安全的优良传统,让维护国家安全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渣滓洞纪念馆更新布展》 凤凰大视野|《渣滓洞看守组组长徐贵林的外号为何叫“猫头鹰”?》 西部文明播报|《1950年重庆菜农卖菜,讲河南方言被大妈识破身份,后被公审枪决》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重庆还是太抽象了
【19评论】【39点赞】
用户14xxx44
社会上有警惕性的人占比可能还不到万分之一!大多数人就懵懵懂懂的活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