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表示,美国天然气比俄罗斯的便宜又好用,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因为她刚代表欧洲签了个大单子,未来三年要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LNG)。 冯主席说美国气便宜,但仔细算算就会发现不太对劲,俄罗斯的天然气是用管道直接输送到欧洲的,就像家里接的自来水管,运费很便宜。 而美国的气得先用船跨过大西洋运过来,光运费就贵了好几倍,德国有专家算过账,实际上到手的美国气比俄气贵了30%左右。 这笔7500亿美元的天然气采购量实在令人费解,它甚至超过了欧洲去年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一半,明明喊着"能源多元化"的口号,结果却成了"美国专场",连意大利能源部长都公开质疑:这不是双标吗? 其实这笔买卖不能光算经济账,自从俄乌冲突后,欧洲急着要和俄罗斯天然气"分手",俄气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40%暴跌到7%,这就像突然戒掉咖啡瘾,肯定要难受一阵子——欧洲家庭去年平均多掏了250欧元的取暖费。 美国这边也挺有意思,他们卖给欧洲的天然气数量翻了一倍多,价格反而降了四分之一,这操作就像超市搞促销,先低价把你变成老顾客再说,难怪有人怀疑美国政府是不是在暗地里补贴。 欧洲内部对天然气采购问题分歧明显,德国表示"贵点就贵点,安全最重要",法国则坚持"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 欧洲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各怀心思:波兰官方宣称拒绝俄罗斯天然气,实际上却通过土耳其渠道暗中进口,匈牙利则直接表态"美国天然气太贵,我们继续用俄罗斯的",这种局面就像一群朋友聚餐时各点各的菜,最后却要平摊账单。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一面高喊绿色能源口号,一面豪掷7500亿欧元锁定未来十年的天然气供应,这笔钱若用于建设光伏电站,足以满足欧洲20%的用电需求,现在的做法却像喊着要减肥的人先办了张自助餐年卡。 冯德莱恩这波操作,就像家长给孩子报天价补习班——明知道贵,但为了"前途"不得不掏钱,欧洲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困境:想硬气,就得花钱。 这事反映出一个现实:现在国际关系就像在玩"谁是卧底",安全比便宜更重要,但问题是,当每个国家都开始算"政治安全账",最后物价就会越来越高,今天欧洲多付的天然气钱,明天可能就会变成亚洲的芯片涨价、非洲的粮食涨价。 欧洲试图通过更换能源供应商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结果只是把依赖对象换成了美国,要实现真正的能源独立,关键在于自主研发新技术和发展可再生能源。 历史经验证明,依赖外部供应终究不如自力更生,当前付出的代价希望能换来实质性的经验积累。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表示,美国天然气比俄罗斯的便宜又好用,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因为她
物规硬核
2025-07-30 22:16: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