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记者詹姆斯在记者会上向周恩来总理发问:“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别人(印度)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 说起1960年的中印关系,那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印边境局势是在1959年西藏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以后开始恶化的。当时,印度尼赫鲁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西藏农奴主叛乱,另一方面又在中印边界蓄意挑起边界冲突并企图将印度所主张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局面已经恶化到什么程度?连周恩来这样的老外交家都不得不亲自出马。 1960年4月19日黄昏,周恩来在外交部长陈毅和大批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分乘三架飞机,从仰光飞抵新德里。这已经是周恩来第四次访问印度了,但这次的待遇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欢迎的人群,没有迎风招展的彩旗,更无此起彼伏的欢迎口号,有的只是按照惯例前来迎接的外交人员和几个板着面孔的主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尼赫鲁在这种场合致辞通常是讲英语,而且是不用讲话稿的。但是这次,为了刻意表明印度欢迎仪式的冷淡,他一反常态地用印度文致辞,而且是事先准备好的。这明显是在给中国代表团一个下马威。 但周恩来毕竟是周恩来,他的答辞既优雅大方又不卑不亢。面对冷淡的接待,周恩来依然保持着外交家的风度,短短的400个字的讲话,竟被热情的掌声打断了六次!特别是当他讲到:“这次我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真诚愿望来的”的时候,在场的人们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有人还连连说道:“好啊,好啊!” 在随后的正式会谈中,双方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尼赫鲁便一本正经地要求中国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周恩来严肃地反问尼赫鲁:“总理先生,麦克马洪是谁?”尼赫鲁一时语塞,只好笑而不答。周恩来这一招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凭什么一个英国殖民主义者画的线,要两个独立国家来承认? 中国的立场是什么呢?据《印度时报》报道,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领导人会谈期间,曾建议”双方相互接受东西段边界的现状,并组织一个边界委员会。“但是,这个一揽子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建议遭到了印度方面的拒绝。连这样公平合理的建议都被拒绝,可见印方的态度有多强硬。 谈判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但戏剧性的一幕却发生在4月25日晚上的记者会上。印度政府不为他们举行公众集会活动,甚至尽力不让中国代表团与新闻界和私人朋友接触。一些外国记者曾向印度外交部提出,希望能给周恩来安排一次记者招待会,但他们的要求却遭到了拒绝。于是,周恩来决定自己办一场记者会。 4月25日晚上,离记者招待会的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印度总统府内专门用于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圆柱型大厅,就已经挤满了150多名来自印度和其他各国的记者。这些记者们明显是有备而来,准备给周恩来一个下马威。 提问环节一开始,各国记者就开火了。印度记者想在言论自由问题上做文章,结果被周恩来用事实打了脸。英国记者想拿侵略问题说事,结果周恩来一句”英国到现在还占领着中国的什么地方?“让这位代表大英帝国的记者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关键时刻到了。路透社记者詹姆斯站起来发问:“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别人(印度)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相当尖锐,直接质疑中国谈判的资格。 周恩来的回答堪称经典:“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分恰当。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 詹姆斯显然被这个反问给激怒了:“你……你敢说印度是强盗!” 周恩来的回应更是妙绝:“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殖民政策。” 这个回答简直是神来之笔。既回击了詹姆斯的挑衅,又避免了直接冲突,同时还把矛头指向了历史上的殖民主义。会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招待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直到次日凌晨一点才结束,这在记者招待会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周恩来面对各种刁钻尖刻的问题,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充分阐明了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合理立场。 不过,历史的发展证明,这场记者会并没有能够阻止后来的悲剧。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之间的一场边境战争。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印度的政治、军事、外交、心理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印关系的总体走向。两国关系从此陷入长期的冰河期,直到很多年后才慢慢回暖。 回过头来看,1960年那场记者会虽然没能改变历史走向,但周恩来展现出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却被永远记录在了历史册页上。那句”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殖民政策”更是成为外交史上的经典回答,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路透社记者詹姆斯在记者会上向周恩来总理发问:“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
熹然说历史
2025-07-31 00:17:32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