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我军很少见到师这一级编制,除了东野和华野的几个纵队,全军大部分野战军下面都是旅。可以说,师对于解放军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直到1948年底,才普遍建立了师。 1948年,当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发起战略决战时,各野战军却面临一个棘手问题:编制五花八门,指挥协调困难。西北野战军叫358旅、359旅,晋冀鲁豫野战军有4旅、5旅、6旅,华东野战军更复杂,师、旅并存。为什么师级编制对当时的解放军来说竟然是个”新生事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军事变革? 解放战争初期,原八路军的旅一级编制继续沿用,1945年8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目前部队编制的决定》,指示各战略区组建野战兵团,实行纵队、旅(师)、团的编制序列。但实际情况是,全军大部分野战军下面确实都是旅,师级编制并不普遍。 这种编制混乱的局面,源于各根据地在战争中各自发展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各敌后根据地条件不同,作战对象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形式。比如西北方面主要面对胡宗南集团,兵力相对较少,旅级编制更加灵活机动。晋冀鲁豫方面要在中原地区机动作战,也以旅为基本单位。 但到了1948年,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内战初期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149万人。各战略区之间的协同作战越来越频繁,跨区作战成为常态。这时候,编制不统一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东北野战军在这方面走得比较早。当时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36个师,每纵都有炮兵团,每师都有炮兵营。东北地区相对稳定,有条件建立更加正规的编制。而且东北的战略地位重要,需要强大的部队来巩固后方。 华东野战军的情况比较特殊。华东野战军普遍采用纵队编制,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有的编制小的纵队是下辖2到3个旅。这是因为华东地区敌我交错,作战任务复杂,既要有师级规模的大部队,也要有旅级规模的机动部队。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周恩来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提出”将现有51个步兵纵队、168个旅发展至步兵纵队70个,步兵师或旅210个”。这个计划实际上已经明确了师级编制的方向。 关键转折点来了。1948年9月,毛泽东进一步要求全军加强集中统一和正规化建设:“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完全必需,走迟了就要犯错误。”“使战争由游击战争的形式过渡到正规战争的形式。”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明确规定”野战部队的纵队改称军,军以下一般按'三三制'编组,原来的旅一律改为师”。这一纸命令,彻底改变了人民解放军的编制格局。 改编工作进展很快。东北野战军率先完成了改编,第1至第12纵队依次改称第38至第49军,每军4个师。其他各野战军也相继跟进。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下辖7个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下辖10个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下辖15个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下辖12个军。 1948年11月后,全军实行统一编制,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序列和”三三制”原则编制。从此,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标准战术兵团,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 这次改编的意义不能小看。它不仅仅是换个名称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军队组织结构的升级。师级编制规模更大,火力更强,更适合大兵团作战。在随后的三大战役中,这种统一的编制发挥了关键作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48个师协同作战;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多万人分工明确;平津战役中,各兵团之间配合默契。 从军事技术角度看,师级编制更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到辽沈战役前,东北解放军共有大小火炮9219门,其中山、野、加、榴重炮618门。这些重武器需要更大规模的编制来操作和保障。师级编制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师级编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每个师不仅有步兵团,还配备了炮兵、工兵、通信等专业部队,成为诸兵种合成的作战单位。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各师在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进一步证明了师级编制的科学性。 当然,军队编制总是要与时俱进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师又改编为旅。2017年军队改革后,师级编制全部撤销,重新回到军-旅-营体系。这说明军队编制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适应作战需要和时代发展。 从旅到师,再从师回到旅,人民军队编制变迁的背后,体现的是实战需求和时代特点的变化。1948年师级编制的确立,标志着人民解放军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根本转变。你觉得现在的旅级编制和当年的师级编制相比,哪个更适合现代战争需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中原突围损失惨重,很多干部意见很大,认为得不偿失。华野司令员陈毅专门给原中原局干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