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毛主席乘车赶往西柏坡,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被一阵阵哭声吸引了注意,原来路边躺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姑娘,鲜血从她的鼻子里流出,生命垂危。 1948年,党中央正在转移到西柏坡,准备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指挥即将展开的全国决战,毛主席坐在颠簸的吉普车里,一边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交换着关于作战部署的看法,一边注视着沿途干裂的土地和零星的村庄,形势紧迫,任务重大,每一刻都不容耽搁。 车队行进到一片村庄边缘时,一阵凄厉的哭声透过风声传入车内,这种哭声不似一般的痛哭,带着撕心裂肺的绝望,毛主席听得分明,他皱了皱眉头,命令车队停下,车刚停稳,他就下车沿着哭声传来的方向走去,随行的人员也赶忙跟上。 哭声来自一条土路边的斜坡上,那里围着一群村民,神情压抑而麻木,人群中,一位中年妇女跪在地上,怀里紧抱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哭得声音都嘶哑了。 女孩身上蒙着一块破布,面色苍白,双眼紧闭,鼻孔下方有干涸与新渗出的血迹,母亲的手一边抱紧孩子,一边本能地捂着孩子嘴鼻,好像还想阻止什么事的发生,周围人都站着看,没人敢说话,也没人有办法帮她。 看得出来,这孩子已经病了好几天,身子很烫,嘴唇干裂,几乎没有反应,妇女说她带孩子走了很远的路,想去县城找大夫,可路难走,孩子扛不住,才走到村口就瘫软在地,她不甘心,就抱着坐在路边哭,指望有人能救她一命。 毛主席见状,让随行的医生立刻为孩子检查,医生仔细听诊、量体温,又查看孩子的反应后,神情变得严肃,他告诉毛主席,孩子是急性的肺部感染,再不处理就要出危险。 可药箱里只有一支盘尼西林,那是很早以前从国外带回来的,已经很难再补充,这支药原本是预留的,之前毛主席自己身体不适都没舍得用。 毛主席听后没有犹豫,让医生马上为孩子注射,医生打开药瓶,抽出针剂,小心地为孩子注射,整个过程没人说话,连围观的村民也屏住了呼吸,所有人都盯着孩子的脸,看她有没有反应。 几分钟后,孩子的呼吸开始均匀起来,额头的热度也似乎缓和了一些,她的眼皮动了动,随后缓缓睁开一条缝,母亲原本抱着她的手突然一紧,低头一看,女儿睁着眼望着她,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音。 女人当即伏在地上放声大哭,哭声从绝望变成了感激和释放,几个村民也围上来,有的搀扶母亲,有的低声安慰,有人偷偷抹了眼泪。 毛主席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孩子慢慢恢复过来,看着母亲失而复得的神情,脸上的神色很复杂,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人安排车送母女俩回村,并叮嘱医生随行观察病情是否稳定。 确认安排妥当之后,毛主席才重新登上车,车子继续往西柏坡方向前行,村庄渐渐从后视镜中远去。 一路上,车厢里气氛沉静,毛主席没有再说话,他望着窗外干裂的田地和摇摇欲坠的房屋,脑海里始终浮现那个鼻孔流血的女孩、哭喊的母亲,还有围在一旁无能为力的村民,他心里很清楚,眼前这一个孩子,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孩子的缩影。 那年中国的农村,很多地方连最基本的医疗条件都没有,得了病,不是没药医,就是没钱看,一些本该轻易治好的病症,被拖成了要命的病,死在破床上、田埂边、甚至母亲的怀里,人们看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毛主席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明白这不是一场战争中偶然遇见的插曲,而是整个国家长期落后与苦难的集中体现,救活一个孩子重要,但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还要靠更大的努力。 等车队抵达西柏坡后,毛主席几乎没有休息,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白天主持会议,制定作战计划,夜里常常披衣在灯下阅读和修改文件。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指挥,就是从这个地方发出一份又一份电报完成的,而在这些密集的日程背后,他脑子里始终装着的,是那个在土路边流鼻血的小姑娘。 后来党中央在西柏坡发起土地改革,也着手推动农村医疗建设,毛主席始终强调,革命不是为了坐天下,是为了老百姓能活得更好,从村边那一幕哭声起,他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道理。 一个孩子,一支药,一场停车,留在历史中并不起眼,却让人记住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苦,也记住了什么是真正为人民。
1948年5月,毛主席乘车赶往西柏坡,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被一阵阵哭声吸引了注意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31 10:13:48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