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已是省委书记的男人一把握住女兵的手:“我还没向你说谢谢呢!” 在长征路上,廖志高同志曾发过一次高烧,当时只觉头昏眼花,每次试图站起身都有一阵强烈的晕眩感,几近摔倒。 就在廖志高命悬一线之际,一个瘦小的女兵出现了,她就是危秀英。 危秀英身高不足一米四,身形瘦小,但她深知,若不及时救助,廖志高必将命丧于此。 随后,危秀英将廖志高沉重的行装,包括枪支、干粮袋、背包等,一股脑儿地绑在了自己瘦弱的肩上。 接着,她咬紧牙关,半蹲下身子,用尽全身力气,将高大的廖志高背了起来,这一瞬间,她的双腿因承受巨大的重量而微微颤抖,差点跪在泥地里。 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稳住了身形,调整了一下姿势,把廖志高往上颠了颠,让他在背上更稳当些。 然后,她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山上走去。 爬第一座山时,危秀英遭遇了一次生死考验,她一脚踩滑,身体不受控制地朝着悬崖边倒去。 但她反应迅速,本能地伸手去抓身边的东西,幸运的是她抓住了一把野草。 但草的韧性终究有限,很快就被连根拔起,带着泥甩了她一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危秀英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欲望,用尽全力死死抠住石头缝。 尖锐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指甲,指甲缝里全是泥,钻心的疼痛袭来,但她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廖志高安全送到目的地。 廖志高似乎在此时清醒了一点,虚弱地说道:“我……我自己走。” 可危秀英怎会答应,好不容易稳住身子,她又继续艰难地往上挪动。 每走一步,她的膝盖都会发出“咯吱”的声响,走一段路,她就得停下来喘口气,把廖志高往石头上靠靠,自己则蹲下来,用力地揉揉酸痛不已的双腿。 第二座山比第一座山更加陡峭,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危秀英把廖志高的胳膊搭在自己肩上,一手紧紧揽着他的腰,一手用力抓住石头,艰难地向上攀登。 廖志高的体重几乎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她的肩膀被勒得生疼,仿佛要被生生折断。 但她紧咬牙关,强忍着疼痛,一步一步,缓慢而坚定地前进。 把廖志高送到了救护所门口后,当她松开手的那一刻,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身体也失去了支撑,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等危秀英再次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晌午,身边的同志告诉她,廖志高烧退了点,没有生命危险了。 她听后咧嘴笑了笑,想要坐起来,却发现浑身疼得像散了架,每动一下,骨头缝都像被撕裂一般疼痛。 在那之后,队伍继续前行,危秀英和廖志高在忙碌的行军中,再也没有碰到过。 时光飞逝,23年过去了。 1957年,在一次聚会上,此时的危秀英在地方上从事妇女工作,她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穿着打了补丁的干部服,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喝茶。 而廖志高已经成为了省委书记,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正和几位老战友交谈着,他比年轻时胖了一些,头发也变得稀疏。 在交谈中,他眼角的余光瞥见了角落里那个熟悉的小个子身影,顿时愣住了。 他几步走上前去,盯着危秀英看了许久,声音颤抖地问道:“你是……江西的危秀英?”危秀英抬起头,仔细瞅了瞅他,也想起了他是谁。 廖志高激动地握住危秀英的手,眼眶也红了起来,说道:“可算找到你了。当年在贵州,你背我翻那两座山,我一直没跟你说谢谢啊。” 危秀英听后,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多大点事,还记着呢,那会儿谁不帮谁啊。” 周围的老战友们听到他们的对话,纷纷围了过来,听他们讲述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危秀英看着廖志高,此时的他,和当年那个烧得迷迷糊糊的小伙子已经截然不同,但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却依然让她感到熟悉。
蒙古国乱成一团,”反华“到底图啥,20年后谁救谁? 故事的导火索,往往只是一
【444评论】【2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