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大陆钱给“台独”的集团:苏贞昌女儿头号金主,最终被杀鸡儆猴 2021 年深秋,上海浦东的一处闲置厂区被贴上封条,红色印章在灰色墙面上格外刺眼,这是远东集团旗下化纤企业的旧址,因长期违规排放污染物被依法收回。 同一时间,国台办的制裁清单上,苏贞昌等 "台独" 顽固分子的名字刚被公,这场看似巧合的执法行动,撕开了这家横跨两岸的企业集团双面操作的遮羞布。 时间倒回 1937 年的上海,刚满 26 岁的徐有庠在南京路新开了家棉纱行,彼时他已在杂粮行当摸爬滚打八年,靠着精准预判棉纱价格波动,三年间将铺面扩至五间。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物资紧缺,他趁机创办同生泰机器榨油厂,用进口设备加工大豆,产品专供美军驻沪机构,短短两年积累起百万银元资本。 这段发家史中,与国民党军需部门的密切合作常被忽略 —— 他为军队提供的棉纱和食油,始终保持着低于市场价三成的 "特惠价"。 1949 年 5 月,徐有庠带着三船机器设备从吴淞口出发时,船上还藏着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一批档案,抵达基隆港后,他迅速获得台湾当局的 "经济特派员" 头衔,在台北板桥工业区圈地百亩,创办远东针织厂。 当时台湾纺织业原料依赖进口,他通过早年积累的上海人脉,从香港走私美国棉花,三年间就占据岛内三成市场份额。 1957 年筹建亚洲水泥时,他不仅请王新衡疏通关系,更直接将水泥厂 30% 的股份赠予蒋经国的亲信,这层关系让企业获得了全岛基建项目的优先供应权。 1994 年春节刚过,上海徐家汇的工地上竖起巨大广告牌:"太平洋百货,台北来的时尚使者",这是徐旭东接手集团后的首个大陆项目,他亲自带着台湾设计师团队驻场半年,将忠孝东路的商场模式原样复制。 开业当天,排队入场的市民绕了大楼三圈,首月营业额突破 2000 万元,此后十年,远东集团以 "每两年开三家店" 的速度扩张,成都春熙路的远东百货甚至引入台北夜市摊位,成为当时的城市地标。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大陆利润的相当一部分,通过香港离岸公司流入台湾政坛。 2016 年苏巧慧首次参选 "立委" 时,除了公开的 200 万新台币捐款,远东集团旗下的亚东物流还以 "campaign 物资运输" 名义,为其免费提供价值 120 万元的物流服务。 更隐蔽的操作发生在 2020 年,集团通过巴拿马子公司向民进党 "海外后援会" 注资 80 万美元,这笔钱最终用于在美国媒体投放 "台独" 宣传广告。 在大陆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远东集团的环保账却越算越糊涂,2018 年,江西九江的亚洲水泥厂被曝出偷排粉尘,周边村庄的水稻田减产三成。 当地环保部门多次约谈未果,直到 2021 年联合执法时,才发现企业私改在线监测设备,数据造假长达五年。 2022 年佩罗西窜台事件后,大陆市场的反应迅速且猛烈,上海太平洋百货的客流量骤降四成,成都门店的台湾品牌专柜接连撤柜。 更致命的是,亚洲水泥在贵州的新项目审批被暂停,这个计划投资 50 亿元的项目,原本能为集团每年新增 150 万吨产能。 此时徐旭东才在内部会议上承认,大陆业务贡献了集团 62% 的净利润,"失去这个市场,后果不堪设想"。 制裁的连锁反应还蔓延到资本层面,2023 年初,远东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被 MSCI 指数剔除,外资持股比例从 18% 降至 5%。 台北股市的分析师指出,投资者最担心的不是罚款金额,而是大陆市场的长期准入资格,这种担忧在同年 4 月变成现实 —— 集团申请参与福建平潭的产业园建设,被明确告知 "不符合两岸经济合作原则"。 回望徐有庠 1971 年在日记里写下的话:"生意的根基在信用,信用的根基在立场。" 如今看来,这句家训早已被后人抛诸脑后。 当一家企业将商业智慧用于分裂国家,再庞大的商业帝国也会失去立足之本,远东集团的故事,与其说是商业悲剧,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 "吃饭砸锅" 者的最终结局。
赚大陆钱给“台独”的集团:苏贞昌女儿头号金主,最终被杀鸡儆猴 2021年深秋,
墨魂
2025-07-31 11:46:12
0
阅读:1253
碟中谍
饭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