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核潜艇能长时间待在水下?其实说白了,核潜艇唯一的限制,那就是人得下班回家。

语蓉聊武器 2025-07-31 12:12:53

为何核潜艇能长时间待在水下?其实说白了,核潜艇唯一的限制,那就是人得下班回家。 潜艇兵在出海前,要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封闭训练。 他们被关在模拟潜艇舱室的建筑里,每天重复操作流程,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和实战保持一致。 有个新兵在训练中因为连续 72 小时没合眼,操作仪器时看错了参数,被教官狠狠训斥,这只是为了让他们提前适应深海的高压状态。 中国 094 型核潜艇的厨房,空间小得转个身都难。 炊事员用的电磁炉功率被严格控制,怕产生过多电磁信号被敌方探测到。 蒸馒头时得算准时间,多一分钟都可能因为蒸汽过多影响舱内湿度。 有次任务中,面粉快用完了,炊事员把剩下的面和脱水蔬菜混在一起,蒸出了奇怪的菜馒头,艇员们却吃得很香,毕竟在水下,能吃到热乎的面食就很满足。 美国 “弗吉尼亚” 级核潜艇的控制室里,有块巨大的显示屏,能实时显示海底地形和水流速度。 操作员们要根据这些数据不断调整航线,避开海底山脉和复杂的洋流。 有次在太平洋执行任务,潜艇突然遭遇暗流,深度在几分钟内下降了 50 米,警报声瞬间响彻舱室,经验丰富的舰长果断下令调整舵角,才稳住了潜艇,事后不少新兵腿都吓软了。 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的舱室里,挂着不少油画,都是艇员自己画的。 有幅画描绘的是莫斯科的红场,画得并不专业,却成了大家常去看的地方。 艇上的医生说,这些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艇员的思乡之情,比单纯的心理疏导更有效。 他们还会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有人拉手风琴,有人唱歌,歌声在狭窄的舱室里回荡,暂时驱散了压抑的气氛。 核潜艇的核反应堆舱是禁区,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进入。 里面的温度常年保持在 50℃以上,技术人员每次进去检查,都要穿特制的隔热服,最多待 20 分钟就得出来。 反应堆的燃料棒更换是个大工程,需要把潜艇开到专门的船坞,用起重机把沉重的反应堆顶盖打开,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月,期间艇员都得住在岸上。 法国核潜艇上的导航员,手腕上戴着两块表,一块显示格林尼治时间,一块显示艇内时间。 他们说,这样能让自己勉强保持对时间的概念。 有次执行任务时,一块表停了,导航员差点算错了航线,幸好有备用导航系统才没出问题。 现在他们改用更先进的原子钟,误差能控制在每天一秒以内。 中国 403 号核潜艇在创造 90 天潜航纪录时,艇上的收音机每天只能收到几个模糊的电台信号。 有天晚上,突然清晰地收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全艇的人都挤到收音机旁,听完后不少人红了眼眶。 那之后,每天听新闻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大家从新闻里感受着外面世界的变化。 常规潜艇的电池舱,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酸味儿。 每隔几小时,就得有人进去检查电池状态,防止出现漏液。 而核潜艇的蓄电池只是备用的,平时根本用不上,只有在核反应堆出现紧急情况时才会启动,这让核潜艇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各国为了让艇员在水下保持体能,都想尽了办法。 中国潜艇上有折叠式健身器材,能在狭小空间里展开;美国潜艇上有特制的拉力器,固定在舱壁上就能锻炼;俄罗斯潜艇上则保留了传统的举重设备,虽然占地方,但艇员们都很喜欢。 有次俄罗斯艇员在举重时,不小心碰掉了头顶的灯,碎片差点砸到设备,这也让他们意识到,在潜艇上任何活动都得小心翼翼。 核潜艇的消音瓦更换是个细致活儿。 每块瓦都要精确地贴在艇体上,缝隙不能超过一毫米,不然就会影响隔音效果。 工人师傅们得钻进狭窄的船坞,蹲在艇体旁一块一块地贴,一艘潜艇的消音瓦更换完,得花上三个月时间。 有经验的师傅说,听潜艇在水下的噪音,就知道消音瓦贴得好不好,就像医生听心跳一样准。 说到底,核潜艇能在水下待多久,不仅取决于核动力的强大,更在于那些在深海中坚守的艇员。 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专业,让这钢铁巨物在深海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付出,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值得被铭记。 你们说是吗?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67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