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梭镖捅穿七名日寇到执掌东风导弹:张镰斧的逆袭之路,照片中的老人,只有小学文化,却是东风导弹研发的带头人,他就是张镰斧。我国唯一一位战场上杀敌无数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1937年,山西少年张继唐放下锄头走进八路军队伍。参军当天,他盯着党旗上的镰刀斧头,一把抹去本名:“往后叫我张镰斧!镰刀的镰,斧头的斧!”这个16岁的新兵领到的武器只有梭镖和两枚手榴弹。班长告诉他:“想要枪?找鬼子拿!” 第一次白刃战,张镰斧像头小老虎冲进敌群。梭镖比三八大盖长出一截,他借势猛刺,七个日本兵接连倒下。血泊中,他捡起崭新步枪,全连惊呼:“小老虎缴到枪了!”从此,“张老虎”威名传遍太行山。 子弹在他身上凿出八次重伤。淮海战役弹片穿胸,他裹着绷带指挥;上甘岭炮火撕裂下肢,昏迷前还念叨“没打上主峰”。 最痛是双堆集大捷后,这位荣获“人民健儿淮海英雄”锦旗的团长,抱着牺牲战友的名单哭到发抖。半生戎马,体内残留的五块弹片成为他永远的“军功章”。 战火未熄,新战场已至。1960年4月,正读军事学院的张镰斧突接调令:去钱学森领导的国防部五院,当导弹总装厂厂长!看着满屋精密仪器,这位大校脱口而出:“我不会啊!” 苏联专家刚撤走,车间散落着“东风一号”的残缺图纸。 张镰斧把钢笔换成扳手,换上工装蹲在车间:“工人吃啥我吃啥,工人喝啥我喝啥!”工人见他刨铁屑、递零件,只当是新来的“老学徒”。直到某天有人惊呼:“他是张厂长!”保温桶里的“干部特供茶”被他当场泼掉。 导弹是“打”出来的。他召集技术人员,手指“1059”任务编号:“这是要给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现在逾期一年,耻辱!”车间响起锤击钢板的轰鸣,他在朝鲜战场锤炼的坑道战术,化作“学比赶帮”劳动竞赛;带兵时的战前动员,变成技术攻关的誓师大会。 1960年11月5日,戈壁滩震颤,“东风一号”刺破苍穹。张镰斧站在钱学森身旁,脸上映着尾焰金光。六年后,他亲赴核导弹与火箭“两弹结合”试验场,指挥员们后背发凉:“若失败,在场无人能生还!”他沙哑下令:“按原计划发射!”蘑菇云腾起时,将军泪洒试验场。 1980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即将试射,燃料箱焊缝疑似残留金属碎屑。60多岁的张镰斧拽过防护服:“我钻进去查!”蜷身爬进直径一米的密封箱体,借手电光探查八小时。出箱时浑身被溶剂灼伤,却举着多余物大笑:“咱们的导弹干净了!” 五年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名单揭晓。在一串科学巨匠名字中,“张镰斧”三个字格外醒目,他是获奖者里唯一高小学历者,唯一从战壕走进实验室的传奇。 数学家卢庆骏临终前,将珍藏40年的茅台塞给他:“老张,庆功酒...交给你了...”酒瓶上的“1958”字样,映着两人半生风雨。 从太行山到罗布泊,张镰斧用一生诠释“工农”本色。当年轻人惊叹嫦娥探月、东风巡疆时,请记住:共和国的星空,是被这样的脊梁撑起的。 从梭镖到洲际导弹,他以血肉作桥,让中国穿越最艰险的征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国航天报》及中国航天基金会公开史料
从梭镖捅穿七名日寇到执掌东风导弹:张镰斧的逆袭之路,照片中的老人,只有小学文化,
帝王心术
2025-07-31 16:36:33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