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2岁的金庸出轨23岁的林乐怡后,便提出离婚,妻子平静地说:“离婚可

千百年一叹 2025-08-01 00:04:22

1976年,52岁的金庸出轨23岁的林乐怡后,便提出离婚,妻子平静地说:“离婚可以,但有个条件就看你答不答应。”谁知,金庸听后,直接在未和林乐怡商量的前提下,便果断答应。 金庸原名查良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与朱玫结为夫妇,两人共同面对香港的生活压力。朱玫出身较为富裕的家庭,却选择跟随金庸从零起步。她协助处理各项事务,在创办《明报》时,资金紧张,两人居住条件简陋。 朱玫负责整理稿件和协调印刷等工作,同时计算财务账目。金庸专注撰写社论,两人偶尔因工作意见分歧而辩论,但很快恢复合作状态。报纸发行量逐步增加,朱玫联络广告商,奔走在城市中扩展业务。家中陆续有四个子女出生,她兼顾家庭照料与事业支持。 报纸创办十周年之际,金庸在纪念文章中表达对朱玫的认可,她为此付出大量精力,确保报纸版面和内容稳步发展。金庸在工作疲惫时,前往附近咖啡馆休息,那里他结识了年轻侍应生林乐怡。林乐怡工作勤恳,在交谈中表达对金庸作品的兴趣。金庸被她的态度吸引,逐渐增加光顾频率。 两人对话涉及文学和日常话题,尽管年龄和地位差距明显,金庸在家务琐事后愈发依赖这份交流。林乐怡不强调他的名气,只讨论普通事项,让他感到轻松。他们的关系从咖啡馆延伸到店外相约,逐步变得亲密。朱玫专注于报纸运作和子女教育,未察觉丈夫的改变。她继续履行妻子职责,参与报纸策略讨论。 金庸决定结束与朱玫的婚姻关系,那时他已与林乐怡在外租住场所。咖啡馆初遇后,金庸常去消费,林乐怡提供服务,两人闲聊增多。他给予小费,她有时推辞。两人逐步在街头散步,他分享报业经验,她回应附和。 朱玫起初无察觉,继续操持家务和送餐到办公室。晚间,她指导子女学习。金庸回家时间渐晚,以事务繁忙为由。朱玫偶尔察觉异常,但未深入追究,直至婚外情传闻流传。事发后,朱玫感受到背叛,两人关系紧张。 金庸坚持离婚,朱玫遂提出条件。她先要求一笔补偿金,用于维持生活独立。金庸认可此要求,鉴于朱玫多年贡献。他站起走动,但很快回应。 朱玫续提第二个条件,林乐怡需进行输卵管结扎手术,确保无生育可能。她强调此举为子女权益考虑,避免新家庭影响继承。金庸闻言短暂停顿,但迅即同意,未考虑征求林乐怡意见。他清楚朱玫此要求源于对子女的保护,两人已有二男二女,已成年。 朱玫取出纸张,拟定协议条款。金庸签署文件,手部动作平稳。离婚议题曝光前,金庸与林乐怡关系已稳固。朱玫对两人情感彻底失望,条件皆基于现实考量。金庸联络林乐怡,她接受手术安排。手术完成后,林乐怡恢复正常。朱玫获知后,完成离婚手续。 法院过程中,两人分别处理文件。金庸取走个人物品,朱玫处理剩余事宜。整个过程反映出朱玫的果断作风,她不愿挽留变心之人。 朱玫的条件并非单纯不满,而是为子女长远着想。离婚决定引发家庭连锁反应,长子事件即在此时发生。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描绘情感迷局,而现实中他亦身处其中。朱玫协助金庸建立报业基础,她的付出不可忽视。林乐怡的出现,提供金庸另一种陪伴方式。 条件答应后,三人生活轨迹分岔。朱玫拒绝金庸后续关切,两人互不相欠。金庸与林乐怡的婚姻无浪漫元素,但能相互陪伴。朱玫的后半生形成鲜明对比,她选择独立生活 离婚手续完成数月后,长子骤然离世。那时长子在美国留学,消息传来,金庸在办公室处理事务。朱玫独自办理后事,未邀请金庸参与。她拒绝他的慰问,电话沟通简短。从此,两人断绝联系。一次友人聚会,金庸遇见朱玫,她避开互动。他提出送行,她直接否决。 朱玫余生独自居住,生活清冷。她偶尔阅读报刊,但回避金庸相关信息。金庸娶林乐怡,她陪伴其度过晚年。两人生活平淡,金庸继续创作,林乐怡打理家务。金庸晚年偶尔忆起过去,对朱玫有歉意,但两人再无交集。 朱玫于1998年因肺病去世,子女未全部陪伴。金庸与林乐怡无子女,婚姻持续至金庸逝世。整个后续发展,突出家庭分裂的长期影响。朱玫的孤独,与金庸的新生活形成对比。长子事件加剧两人疏离。金庸的报业事业继续,但个人情感留下遗憾。林乐怡的角色,提供稳定陪伴。朱玫的刚强,最终转为孤立。事件整体反映人性复杂,婚姻选择带来的后果持久。

0 阅读:0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