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熊应堂将军在杭州住所院内留影。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一位从贫苦出身的军人站在自家院中,职务叠加的头衔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一张照片捕捉的瞬间,能否预示家庭的变迁与社会的镜像? 熊应堂于1911年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贫农家庭,六岁丧父,哥哥夭折,母亲改嫁,他十三岁外出当长工,十五岁学理发谋生。 1928年十七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时期,他任第四方面军四军十师二十九团团长,抗日战争中调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团长,后升第七师十九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担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参谋长兼副军长,参与渡江战役等。 1955年授少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空军第四军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 1965年调任二十军军长,驻浙江。 1970年,他兼任浙江省委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这张照片就是在杭州住所院内拍摄的,那时他正处于事业高峰。读者是否好奇,一位军人如何平衡军政重任与日常生活?住所是政府分配的普通房屋,照片定格了他军装在身的形象。 家庭方面,他娶妻颜露,生有七个子女,其中1952年出生一对双胞胎儿子熊紫平和熊北平。 由于工作繁忙,他很少在家,子女教育主要由妻子负责。 妻子对儿子宠爱过度,导致他们从小养成不良习惯。 从1974年5月到1978年8月,兄弟俩纠集马少华、钱永明等14人,以介绍工作、交友等名义,将140多名女青年引至熊家住所,其中66人遭强奸,20人遭猥亵。 住所成了犯罪场所,持续四年。 为什么这类行为能长期未被制止?或许读者可以反思,当时社会治安管理的挑战。公安部门事务多,未及时介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视治安,展开调查。1979年11月14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审,法庭外6000多人聚集。 熊紫平判死刑立即执行,熊北平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劳改。 熊应堂得知后,向省委递交“公事公办,不得求情”。 他未干预审判,这让人思考:作为父亲,他如何面对子女的罪
1970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浙江省生产建设
千百年一叹
2025-08-01 00:05:45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