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刘伯温不知何故触了朱元璋的霉头。朱元璋觉有必要惩戒一下,便下旨令他将一篇无用的文书每天抄一遍。刘伯温抄了几天觉得实在过于无聊,就搁下笔。很久以后,朱元璋突然下令要检查刘伯温的作业。 一代智者刘伯温,曾经是朱元璋口中的”吾之子房”,却在功成身退后陷入了一场看似荒唐的抄写风波。这个看起来像小学生被罚抄作业的故事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明初政治斗争的残酷真相。当皇帝的”作业检查”突然来临时,等待刘伯温的会是什么?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及诗人。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开国功臣,在洪武四年主动请辞回乡后,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可他没想到,即便是归隐田园,也逃不出朱元璋的手掌心。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刘伯温在家乡看到一些地方治理问题,按照老习惯给朱元璋写了封建议信。这在他看来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可在朱元璋眼里,这就是”你都退休了还要指手画脚”。更要命的是,胡惟庸抓住这个机会,跑去朱元璋面前告状,说刘伯温这是”身在江湖心在朝堂”,有复出的野心。 朱元璋本来就对功臣们心怀疑虑,一听这话更是不爽。他立马下旨褫夺了刘伯温的退休俸禄,让他进京”谢恩”。刘伯温到了南京后,朱元璋却不见他,就这么晾着。过了几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既能惩戒又不失体面的办法——让刘伯温抄文书。 这可不是什么重要文件,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条文规定,内容重复啰嗦,抄一遍得花大半天。朱元璋还特意派了个宫女去”照料”刘伯温,名为照料,实为监视。这招够狠的,既让刘伯温知道谁是老大,又不会落下虐待功臣的名声。 刘伯温深知帝王心术,倒也无欲无求。刚开始他还真的老老实实抄写,毕竟这年头皇帝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可抄了几天后,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了。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对一个曾经运筹帷幄的智者来说,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 于是刘伯温悄悄停止了抄写。反正朱元璋也没说什么时候检查,估计过段时间皇帝气消了,这事就过去了。那个监视他的宫女倒是个好人,看出了刘伯温的难处,也没有立即汇报。时间一长,朱元璋确实没再提这茬,对刘伯温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 刘伯温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殊不知朱元璋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突然有一天,朱元璋下令要检查刘伯温的抄写作业。这一下刘伯温慌了,他哪里能拿得出完整的抄稿? 关键时刻,那个宫女救了他。原来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一直暗中替刘伯温抄写。她模仿刘伯温的字迹,把所有文书都抄了一遍。刘伯温拿着这些救命稿子去交差,朱元璋翻看时发现了字迹的差异,但他只是点点头,什么也没说。 可是当刘伯温回到住处时,发现那个救他命的宫女已经死了。很明显,朱元璋虽然没有追究刘伯温,但也不会放过这个”同谋”。这件事让刘伺温彻底明白了,皇帝从来没有原谅过他,只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收拾他。 洪武八年正月,64岁的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表面上是关怀,实际上是最后的清算。刘伯温服药后感觉腹中如石块般疼痛,他明白自己中毒了。 胡惟庸案发后,刘伯温被毒死一事,成为追究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明眼人都知道,如果没有朱元璋的默许,胡惟庸哪敢下这个毒手。这个抄文书的故事看似荒唐,实际上是朱元璋清除功臣的一个缩影。他要让所有人知道,即便是退休的功臣,只要皇帝想收拾你,随时都能找到理由。 一个简单的抄写任务,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生死较量。刘伯温的悲剧告诉我们,在专制制度下,功臣的结局往往都不会太好。你觉得朱元璋这样对待开国功臣合理吗?刘伯温当初应该如何自保?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一次,刘伯温不知何故触了朱元璋的霉头。朱元璋觉有必要惩戒一下,便下旨令他将一篇无
熹然说历史
2025-08-01 00:16:37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