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位82岁的老人走完了一生。她去世前捐出遗体,毕生积蓄早已化作希望工

体元说球 2025-08-01 00:27:25

1994年,一位82岁的老人走完了一生。她去世前捐出遗体,毕生积蓄早已化作希望工程的种子,可直到生命尽头,多数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王承书。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亏”。29岁在美国时,她发表的方程让学界瞩目,有人断言她再往前一步,诺奖都可能收入囊中。可她偏在事业巅峰时掉头,一头扎进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王承书打小就是“学霸”里的异类。燕京大学物理系13个学生,就她一个女生,最后淘汰得只剩4人,她稳坐榜首。后来申请美国奖学金,对方说“已婚女性不给”,她不绕弯子:“凭什么?”硬是让学校破了例。 1956年,她和丈夫张文裕终于冲破美国阻挠回国。没过几年,钱三强找到她:“国家要搞原子弹,缺研究原子能的人,你愿不愿意转方向?”49岁的她,把丈夫和孩子留在北京,自己拎着行李去了大西北的戈壁。 那里与世隔绝,研究内容要烂在肚子里,连家人都不能说。她负责的原子弹核心燃料研发,比预定时间早三个多月搞成,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如期炸响。没人知道,荒漠里那个埋头计算的身影,曾是国际物理学界的新星。 后来她回到学校教书,学生里出了好几位院士。晚年夫妻俩把钱全捐了,丈夫走后,她在西藏捐了所小学,用的是丈夫的名字。 说起来,这位能冲击诺奖的科学家,一辈子没给自己留过什么名。可那些戈壁里的公式、课堂上的板书、雪山下的教室,早把她的名字刻进了该在的地方。

0 阅读:0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