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

历史脑洞 2025-08-01 00:52:26

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上。” 陈赓“你谁家的孩子? 这事儿,得从一个“胆大包天”的姑娘说起。 这天,陈赓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门“哐”一声被推开,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女孩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脸上还挂着泪痕。她站到陈赓办公桌前,一张嘴就说:“凭什么不录取我?我的考试分数明明够了!我就要上哈军工!”他打量着眼前这个气鼓鼓的女孩,眼神里没有生气,反倒有几分好奇。他慢悠悠地问了一句:“你这小同志,是哪家的孩子啊?这么大脾气。” 女孩一挺胸膛,报出了父亲的名字。 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她不是别人,正是共和国元帅贺龙的女儿,贺捷生。 这下可热闹了。元帅的女儿,报考大将当院长的学校,分数够了却没被录取,还直接“闯宫”告御状。 陈赓一听是贺老总的女儿,不但没给“面子”,反而把脸一沉,语气严肃起来:“你是贺龙的女儿,那又怎么样?贺龙的女儿,就可以不遵守我们哈军工的规定吗?” 这话一出,贺捷生委屈的眼泪下来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原来,哈军工招生,除了看分数,政审也极其严格。在审查贺捷生的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她有个亲戚在海外,关系还比较复杂。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不小的问题。招生办的人原则性也强,觉得这事儿得慎重,就把她给“挂”了起来。 贺捷生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哪儿懂这些复杂的背景审查。她只知道自己从小就有个军工梦,为了考哈军工,拼了命地学习,成绩也是响当当的。现在倒好,一声不吭就被刷了,她能不急吗? 这股“邪火”憋不住,她就直接找到了院长陈赓。 陈赓没急着下结论。他先把贺捷生的档案调了过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完之后,他对贺捷生说:“你的情况,我了解了。但是,哈军工有哈军工的规矩,这个规矩不是我陈赓一个人定的,是国家的需要定的,谁都不能破。” 他接着说:“不过,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的问题,我们需要调查核实。你先回去,等我们的通知。” 这番话,说得不软不硬,既坚持了原则,也给了希望。贺捷生虽然还是有点不服气,但也只能先回家等消息。 陈赓这边呢?他马上安排人去重新、细致地调查贺捷生提到的所有社会关系。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招生不是小事,尤其是哈军工的学生,将来都是国家栋梁,不能有半点含糊。但同时,也不能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错失一个好苗子,更不能让革命功臣的子女受了委屈。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证明贺捷生的所谓“复杂社会关系”,完全构不成政治上的威胁。拿到调查报告,陈赓大笔一挥,在贺捷生的录取档案上写下“同意”,然后派人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了贺龙家里。 贺捷生敢闯,是真性情,她相信“理”大于“官”。她不是仗着自己是贺龙的女儿去要特权,而是作为一个考生,去质问一个她认为不公平的结果。这种理直气壮,源于她内心深处对“公平”二字的信任。 陈赓敢“顶”,也是真原则。他没有因为对方是元帅的女儿,就立马点头哈腰,开绿灯。他坚持的是程序正义。先讲规矩,再查事实,最后根据事实来修正结果。 这个过程,干净利落,不掺杂半点私人感情。这才是真正的“不徇私情”。 现在社会,信息发达了,但有时候,恰恰是这种最朴素的“较真”精神,反而成了稀缺品。其实,公平最大的敌人,从来都不是规则本身,而是执行规则的人,敢不敢像陈赓那样,对一个元帅的女儿说“不”。 原则上的“铁面无私”,和生活中的“人情温暖”,在陈赓这样的人身上,结合得天衣无缝。 这才是真正的格局。 时光荏苒,65年过去了。当年的哈军工,也成为了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这所大学,继承了哈军工的血脉,直到今天,依旧是中国国防科技领域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这也就是所谓的传承。 在前段时间,看到新闻里一些关于自主招生、特殊人才选拔的讨论,总能看到一些争议。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规则的口子一开,会不会变成“特权”的后门。 我想,陈赓院长已经用他的行动给出了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都摊在阳光下。 规则要明确,程序要透明,调查要严谨。不管你是谁家的孩子,都得按这个章程来。能经得起质问,扛得住调查的,才是真金。 参考文献: 《陈赓传》编写组. 陈赓传[M].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贺捷生. 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M].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史编委会.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史[M].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滕叙衮. 哈军工传[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0 阅读:0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