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集团偷偷的跑来上海,找我国制造空调压缩机的企业,要求给他们提供压缩机设备

一叶知大事 2025-08-01 10:21:39

印度塔塔集团偷偷的跑来上海,找我国制造空调压缩机的企业,要求给他们提供压缩机设备,并且还要给他们技术,帮助印度提高压缩机的制造水平。谁知中企干脆的回应:技术转让不可能!   印度这几年的夏天,热得有点不像话。   气温动不动就冲到快50℃,大街上跟个蒸笼似的,连法院都扛不住——酷暑里空调坏的坏、不够用的不够用,好些开庭都只能黄了。   这时候,空调成了救命的东西,可印度自己偏偏造不出像样的空调“心脏”。   空调的“心脏”是压缩机,制冷效果好不好、费不费电,全看它。   印度人被高温烤得坐不住,买空调的人越来越多,一年下来市场上能卖掉1500万台,可这背后,6成多的压缩机都得靠中国,要么是中国直接运过去的,要么是中国企业在印度开的工厂造的。   本土那点产能,连塞牙缝都不够,不是供应链掉链子,就是过不了认证,技术上更是隔着一座山。   按理说,自己造不出来,好好合作买技术也行。   可印度塔塔集团的做法,实在让人心里不舒服。   塔塔旗下的Voltas公司,是印度空调行业的大头,之前就找过上海的海立集团。   2022年的时候,两家还商量着在印度合资建厂,当时海立想占6成股份,一年造几百万台压缩机,结果印度政府没批,这事儿就黄了。   今年6月,塔塔又跑到上海来了。这次他们换了个说法:合资可以,但海立只能占小股,而且必须把核心技术拿出来,帮印度把压缩机制造水平提上去。   这话听着就不对劲——之前想让人家当大股东带技术,没成;现在让人家当小股东,还得把压箱底的技术交出来,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海立可不是软柿子。作为全球前三的压缩机制造商,手里握着两千多项专利,全球每七台空调里,就有一台用的是他们的压缩机。   比亚迪、吉利这些车企的电动汽车空调,用的也是海立的高压压缩机。   人家从2003年就进了印度市场,2013年在当地开了厂,有自己的生产线和销售网,完全能自己干,凭什么要为了合资,把几十年攒下的技术白白送人?   更让人不放心的是印度那套“套路”。这些年,不少中国企业在印度栽过跟头。   手机行业里,小米、vivo、OPPO当初高高兴兴去建厂,手把手教印度人怎么造手机,结果技术学会了,就开始给中国企业找麻烦,查税、逼着转让股份,vivo甚至被要求把一半股份卖给塔塔。   变压器行业也一样,有家中国企业投了好几亿,最后被印度用环保罚单赶了出来,钱全打了水漂。   印度政府也不实在。一边说欢迎投资,一边又搞小动作。   2020年出台个PN3政策,中国企业想投资,必须过内政部这关,拖个几个月是常事。   这次为了缓解高温,5月刚说豁免中国小功率压缩机的强制认证,让货能快点进来;   转头就对中国空调零件加征15%的关税,还拿出2300亿卢比搞补贴,明着是扶持本土制造,实则是想诱骗外资把技术带过去。   塔塔这次来找海立,说白了就是想拿技术换补贴,哪是什么真心合作?   海立心里门儿清。6月23日,人家直接发公告,说没跟任何海外公司达成合作,把印度媒体之前炒的“交易成了”的消息怼了回去。   不光是海立,现在中国企业都学精了。海尔只跟印度工厂签技术联盟,给点非核心的工艺,收点许可费,绝不碰股权;手机企业就算在印度持股,核心研发也死死攥在国内。   不是不想赚钱,是真怕了——技术这东西,给出去容易,再想收回来,难上加难,搞不好还得培养出个竞争对手。   印度自己也不争气。想搞本土制造,可研发投入才占GDP的0.7%,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   物流成本占GDP的14%,是中国的两倍;   政策更是说变就变,去年突然提高电动车进口关税,直接把比亚迪的投资计划给搅黄了。   就这样,还一门心思想空手套白狼,要技术又不想付学费,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现在中国企业在印度做生意,规矩都定得很死:要么全款,要么让印度国有银行开信用证担保,宁可少赚点,也不能被人拖着货款。   毕竟,谁也不想辛辛苦苦忙活一场,最后落得个“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下场。   塔塔跑到上海求技术被拒,说到底,是印度把算盘打得太精,总想占便宜,却不想承担风险,更不想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海立的拒绝,不是小气,是守住了底线——核心技术是无数人几十年干出来的,凭什么说给就给?   这种守住自己“饭碗”的做法,没毛病。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