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的脑袋掉了那天,北京下着冷雨。街头传说四起,茶馆坐不住人。一个满洲皇族,被押往菜市口,当众斩首。这在清朝史上,几乎没见过。宗室子弟,哪怕有罪,也不过赐死。可这一次,规矩碎了。 他不是普通犯官。他是顾命大臣,是咸丰钦点的政治接班人,是执掌军国重权的满洲铁腕。可他死了。被谁杀的?不是民愤,不是军法,是太后。一个二十几岁的女人,背后推着刀柄,亲手结束了这个帝国“守门人”的性命。 肃顺出身宗室,却非嫡系。他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庶孙,镶蓝旗,地位边缘。他不靠祖荫。他靠脑子、靠硬气、靠一副不讨喜的嘴脸。说话尖,处事狠。道光末年,升为户部尚书,理财有术。到了咸丰手里,更是如鱼得水。 咸丰帝重他,不光是因为他干事。更因为他敢说真话。别人只会附和,肃顺却指出皇帝失误。他批条奏章毫不留情,骂贪官比谁都凶。咸丰反而觉得安心,觉得靠得住。 肃顺升得快。协办大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一职职跳。等到咸丰病重要交代后事,肃顺成了首席顾命大臣。 顾命八大臣中,只有他最能干,最懂内政,最敢掌军。他自己也知道。一旦皇帝驾崩,真正说话的,就是他。 但他忽略了一点。权力不只来自诏书,还来自宫闱。来自那个面上温顺,心里早已算盘精明的年轻太后——慈禧。 1861年夏,咸丰在热河圆寂。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带着载淳继位,年号“祺祥”。肃顺等八大臣辅政,代表咸丰遗命。 名义上是共治,实则各自为营。 肃顺看不起后宫干政。他多次上奏,不同意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他觉得女人不能理政,更不能与军政大臣平起平坐。慈禧听了,虽未发怒,却记在心里。 更让她反感的,是肃顺管得太多。他主内务府,连宫里用多少银子、谁请个首饰赏赐,都要过他那关。太后拿不出钱,妃子办事难。宫中私下骂他是“铁面肃”,冷血、不近人情。 慈禧要夺权,肃顺要控政。这种结构,早晚得翻盘。 而肃顺毫无防备。他以为自己是咸丰亲信,有皇命撑腰,有军权在手,谁都不敢动他。 但慈禧不是妃子了。她是太后,是实权掌握者。她清楚,想活下去,就得先拿下肃顺。只要肃顺在,她就是“宫里那位”。肃顺倒了,她才是“朝中那尊”。 1861年10月。肃顺押运咸丰梓宫返京。他心情复杂。身后几位顾命大臣形同摆设,只有他真正操事。但他没意识到,前方北京,已不是原来的北京。 慈禧、慈安悄然联手恭亲王奕訢,调兵换将,夺取诏书。政变布局悄无声息,几乎无血开局。 肃顺抵达密云,被军士当场拘押。他怒斥不服,咒骂不止。他说自己奉皇命,是皇上亲托。他说太后无权干政,是宫女乱政。 可没人听了。 十一月初,肃顺被带至北京。菜市口,刑台已设。他被剃去髯须,披枷上囚服,押解途中仍昂头不屈。面对刽子手,他没跪。只一句“我为国尽忠,死亦无悔”。 这一天,京城静默。肃顺死了,宗室头一遭被弃市斩首,满清祖制被打破。 慈禧赢了。不光是政变成功。更是打破清宫规矩,打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肃顺一死,顾命八大臣瓦解。载垣、端华被赐自尽,景寿、穆荫等贬职外放。慈禧、慈安垂帘听政,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全局洗牌,乾纲独断。 肃顺没想到,清朝政治规矩第一刀,砍在他身上。 曾国藩私下为他叫屈,说他“清廉刚直,有古人风”。郭嵩焘说“肃顺一死,朝无直臣”。可历史不讲情义。 肃顺的死,标志一个旧制度的崩溃。宗室不死、不弃市、不诛三族的规矩,从此成空。慈禧用这一次出手,宣告了自己不是傀儡,不受约束。谁敢挡,谁就没命。 她赢了。但她知道,如果不干净利落,今天肃顺就能夺她话语权,明天,就能逼她退宫归家。 肃顺输,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太相信权力来自诏书,不懂得权力也来自刀柄。 肃顺不是奸臣。他也不是好人。他是一个典型清末大臣,强势、刚硬、不留情面。他不怕皇帝,也不怕女人。他怕的是乱政,怕的是规矩被破。可笑的是,最后,规矩是从他身上破的。 慈禧这一次出手,教会所有人一个词:权力,从来不靠名分,只靠拿得住。 肃顺死了,死得硬气,死得干脆。可他的死,却开启了一个更残酷的时代。 清朝,从此再无铁面肃,却多了千面慈。
肃顺的脑袋掉了那天,北京下着冷雨。街头传说四起,茶馆坐不住人。一个满洲皇族,被押
幻彩梦境游
2025-08-01 10:33:49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