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奠基人之一王承书曾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其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17年

大胆的走走 2025-08-01 10:49:04

中国原子弹奠基人之一王承书曾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其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17年后,一个白发老太太站在家门口,一名男子愣住了,突然冲过去抱着她嚎啕大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秋天,中国西部那朵巨大的蘑菇云,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国家机密“隐身”了整整十七年的名字。 当这个名字终于解密时,她早已满头白发,她就是“王承书”,一个曾让亲生儿子在重逢时抱着她痛哭,只为说出一句“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的核物理学家。 王承书1912年出生,父母都是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女性读书都稀罕的年代,她不学习很多知识,还一头扎进了最冷门的物理学。 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后,她是班级中唯一的女生,但成绩却常年排名第一,毕业后留校任教,结婚成家,一切顺理成章。 但她并不满足现状,硬是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导师是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称赞她是“极具天赋的东方女性”。 学术前途一片光明,但她和同为科学家的丈夫“张文裕”,却做了一个让所有同行都看不懂的决定,回国。 1956年,王承书夫妻俩冲破美国的层层阻挠,带着孩子回到了那个一穷二白的祖国,面对薄弱的科研条件,王承书没有一句抱怨,只说:“不能等别人把路修好我再走。” 在北京的日子平静而充实,谁知四年后,一张绝密任务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1960年,中国核事业急需攻克铀浓缩技术,这恰好是王承书的专长,“钱三强”亲自找她谈话,任务是前往西部,参与一项性命攸关的工作,但有一个前提:“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家人。” 面对这个几乎等于要她“人间蒸发”的命令,她只答了三个字:“我愿意。”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她给丈夫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只有几个字:“勿念,归期未定,”然后提着一个旧皮箱,就这么消失了,没有告别,也没有解释。 当丈夫张文裕醒来看到字条后,心一下就沉了,他找遍了学校、实验室,又跑去火车站,可没人知道王承书去了哪儿。 他只能日复一日地对着妻子的照片,守着一个没有答案的等待,此时的王承书,早已在西去的列车上。 而她的最终目的地,是代号504的核工业基地,那里荒凉得超乎想象,苏联专家刚撤走,留下一堆没说明书的冰冷机器,这里冬天,实验室气温低到零下,穿着棉衣手指都冻得不听使唤,吃的常是窝头咸菜,住的是简陋工棚。 她一位女科学家,带着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零开始,任务就是把天然铀中含量不到1%的铀-235,提纯到90%以上。 她几乎每天工作超过十六个小时,累了就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眯一会儿,白天带着团队调试设备,晚上就一个人埋头算数据、推公式,熬到凌晨是家常便饭。 就连同事都说她最能吃苦,她却淡淡地说:“我在美国浪费了十五年,欠祖国的太多了,”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也会拿出家人的照片看一看,这是她唯一的慰藉。 直到1964年1月14日,分析室里最后一份样品检测结果出炉,两条曲线完美重合之际,一直神经紧绷的王承书,也终于放松了下来。 中国第一批高纯度浓缩铀,成功了,这也意味着中国成了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十个月后,罗布泊原子弹试爆成功。 这一刻,王承书站在远处的人群里,望着那朵蘑菇云,没有欢呼,也没有再流泪,只是静静地站了很久。 直到1977年,保密期结束,她才获准回到北京的家,十七年的风沙,早已让她两鬓斑白,身形瘦弱。 当她按下自家的门铃时,开门的是她34岁的儿子“张哲”,儿子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老太太,愣了好几秒,随即猛地扑上去抱住她,嚎啕大哭:“妈!我好想你!你这些年去哪儿了?” 王承书摸着儿子的脸,笑着说:“你都长大了,比我高了,”一旁的丈夫张文裕看着妻子,眼里没有一丝埋怨,全是心疼。 回家后的王承书,依旧朴素得像个普通老太太,她把国家奖励和自己积攒的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即便是生病了也拒绝用昂贵的进口药,而理由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直到1994年,她病逝于北京,并遵照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从始至终,她都不觉得自己是英雄,认为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个中国人该做的“平凡的事”。 然而,当一个人的名字能成为国家最高机密,当她的“消失”能换来国家的挺直腰杆,这种“平凡”本身,就是一种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伟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数像王承书一样的人,用自己的沉默、奉献甚至牺牲,与国家签下了一份没有期限的合同。 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这份合同的重量,也许,最好的铭记,就是弄明白,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和平与繁荣,究竟是用什么换来的。 【信源】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被称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2023/7/1来源:中国科学报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