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怒了,他们指出“中国只掌控了雅鲁藏布江30%到35%的源头流域,而印度境

文人学社 2025-08-01 11:13:54

印度媒体怒了,他们指出“中国只掌控了雅鲁藏布江30%到35%的源头流域,而印度境内却承载了65%到70%的河流水量”,正因为这样,印度媒体坚决认为中国无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水电站。 在世界屋脊之下一条大江奔腾不息,将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古老文明连接起来。这条江在中国叫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后则成了布拉马普特拉河。最近围绕这条共享的生命线,一场激烈的争论在全球媒体上蔓延开来。 印度方面反应激烈,指责中国计划在上游修建水电站,声称这是“水资源武器化”,将威胁印度的水源、农业和生态,一些声音甚至扬言要派飞机轰炸中国的工地。 他们反复强调一个论点:虽然河流源于中国,但印度境内承载了其65%至70%的水量,而中国只控制着30%至35%的源头流域,因此无权在上游建坝。乍听之下这番说辞似乎很有分量,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印度媒体强调其境内水量大是事实,但这背后的原因,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地理和降雨。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后,沿途会汇入丹巴曲、苏班西里河等多条支流,水量自然增加。而更关键的因素,是印度阿萨姆邦那片区域,本就是地球上著名的“雨窝”,其中的乞拉朋齐更是号称“世界雨极”,年降雨量高达惊人的两万六千毫米。 老天爷在那里就像开了闸门一样倒水,雨水大量涌入河道,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量想不大都难。科学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雅鲁藏布江的出境水量,仅占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水量的19%至25%,而印度境内超过八成的水源,恰恰来自本地降水和支流汇入。 中国在上游水量相对较小的河段建水电站,对几百公里外主要靠暴雨和众多支流补给的下游,影响必然十分有限。这就像在自家院里的小溪上游修个水池,难道还能影响到远处那条靠暴雨涨起来的大河吗?那既然对下游影响有限,中国为什么非要建这个水电站? 答案很简单,这是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一步。在全球倡导清洁能源的今天,水电是成熟可靠的选择。这个规划装机容量约6000万千瓦、规模相当于三个三峡工程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旨在增加清洁电力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既能缓解自身的能源压力,长远看也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更何况中国并非要“抢水”或“截流”。在水电开发中,中国攻克了9度强震区筑坝、三千米深隧洞掘进等世界级难题,采用的也是“径流式发电”技术。说白了就是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发电,并不改变河流的总水量。 在整个过程中生态保护也被摆在重要位置,不仅保留了30%的天然河道,还专门修建鱼类洄游通道,并投放了数百万尾鱼苗。在跨境水资源合作上,中国也一直秉持负责任的态度。早在2022年印度发生洪灾时,中国就主动提供了关键的水文数据用于预警。 再看从云南流向东南亚的澜沧江—湄公河,中国在上游修建了一系列水电站,但始终与下游的湄公河国家保持沟通,共享信息,协作防洪抗旱,实现了上下游的互利共赢,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有意思的是就在印度媒体高声指责中国“水资源武器化”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印度自己在跨境水资源问题上的记录,画风可能就有些不一样了。就在2025年4月,印度乌里大坝突然开闸泄洪,洪水直冲巴基斯坦,导致47个村庄被淹,小麦减产,下游电站瘫痪。 不仅如此印度还曾单方面撕毁《印度河用水条约》,切断对巴基斯坦的供水,再通过“断水-蓄洪-泄洪”的循环,精准打击巴基斯坦的农业命脉,甚至掐断了水文数据共享,被巴方痛斥为“水恐怖主义”。这种自己频繁将水资源当作武器,却反过来对中国正常的开发项目横加指责的行为,无疑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或许印度内心的焦虑,更多源于自身发展的落差。毕竟当中国在水电领域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时,印度的大坝却屡屡发生坍塌事故,而他们寄予厚望的第一条高铁项目,也已经延期了八年之久。 对于跨境河流的开发,国际上早有通行原则:上下游各方都应公平合理地用水,并承担不造成严重损害的责任。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自己境内的河段开发水资源,只要经过科学评估,兼顾下游的合理关切,就是其正当权利。 就像尼罗河一样,最下游的埃及虽然极度依赖河水,却也无法禁止上游的埃塞俄比亚修建复兴大坝。现实是,相关国家最终还是得坐下来,按照公平原则协商解决方案。说到底解决之道其实很清晰。 双方应该摒弃无端的指责和偏见,坐下来好好谈,以科学数据为基础,以公平合理为原则,商定出都能接受的合作框架。这条大江它不专属任何一国,它流淌的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未来。中印两国最终能否放下成见,共同将这条大江的潜力转化为合作的桥梁,而非冲突的导火索?这考验着两个大国的智慧。

0 阅读:0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