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水淹首都紧急求援,中国六个字回答震撼全球! 一场特大暴雨,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彻底泡在了水里。当几场台风与西南季风合力发威,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转眼间一片汪洋。网络上,“不值得,不惯着” 六个字,清晰地表达了一种普遍情绪,这并非官方外交辞令,却反映出一种决绝的态度。 截至 2025 年 7 月 29 日,台风 “韦帕”“范斯高”“竹节草” 还有西南季风凑到一块儿,给菲律宾来了个 “组合拳”。全国受灾的人一下子就到了 667 万,34 个人没了,18 个受伤,还有 7 个找不着了,193 个城镇都宣布进入灾难状态。更糟的是,气象部门说,季风低压系统还没走,接下来一周还有强降雨,次生灾害说不定还得加重。 这灾害带来的连锁反应更是把民生推向了危机。全国 161 条道路、17 座桥梁都断了,23 个省份没电,300 多万居民断网断电。医疗系统也快扛不住了,临时避难所里痢疾、登革热都爆发了,卫生部门赶紧调了 2000 顶防疫帐篷和 50 吨消毒物资过去。 农业受损对粮食安全打击太大了,水稻主产区减产 40%,政府启动了 “紧急粮食储备计划”,可预计还缺 30 万吨。世界粮食计划署都警告了,要是两周内供应链恢复不了,200 多万灾民可能就没吃的了。 然而,当菲律宾紧急求援时,中国的回应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前,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那绝对是 “雪中送炭”从 2015 到 2024 年,中国对菲律宾的各类援助加起来超过 2100 万美元,有灾害救援,有像棉兰老防洪工程这样的基建项目,还有农业技术支持,算得上是菲律宾最大的双边援助国之一了。 但这次就不一样了,透着反常。2025 年灾情出来后,中国外交部官网就发了个领事提醒,没说任何援助计划。驻菲大使馆的社交媒体也没动静,红十字会也没搞专项募捐。跟 2023 年 “杜苏芮” 台风时的快速反应比。 这次中方不光没参加双边救灾磋商,在中菲领事会晤、双边机制会议上也避开灾情的事儿。菲律宾官员说,他们通过驻华使馆问过援助的事儿,中方说要评估灾害的具体需求,就没马上回应,这跟以前主动问、迅速行动的样子差太远了。 背后原因可不简单。首先,政治上的矛盾是个大问题,南海争端就是个关键。菲律宾这几年在南海问题上一直挺激进。2025 年 7 月,菲国防部长在洪灾的时候还跟加拿大、法国签了军事合作协议,允许他们的军舰停在苏比克湾,还公开说中国在仁爱礁 “非法侵权”。 同年 3 月,菲方还联合美国在南海搞联合巡航,想把区域争端搞成国际事儿。更让中方不舒服的是,菲律宾好几次玩 “两面派”,2020 年中国新冠疫苗刚到菲律宾,第二天就在黄岩岛海域搞 “执法行动”。这种一边要帮忙,一边背后使坏的行为,把中菲之间的信任都快耗尽了。 其次,国内民众的态度也变了,以前的善意被透支,大家心里有了疙瘩。社交媒体上,“菲律宾求救” 这个话题下面,80% 以上的评论都在说菲律宾是 “白眼狼”。还有人说,“用中国帐篷的时候说谢谢,抱着美国大腿的时候就骂我们是敌人”。 大家都觉得,菲律宾媒体老是把中国的援助说成是 “新殖民主义”,可对美国 25 万美元的象征性援助却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双重标准太让人恼火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此次的回应引发了全球关注。网络上 “不值得,不惯着” 的声音,虽然不是官方外交辞令,却真实反映了许多人的态度。而菲律宾在此次灾害中,其盟友的表现也令人失望。 美日菲三国曾在 2025 年 4 月举行三边会谈,讨论加强安全合作,然而当真正的灾难降临,这些高调的安全合作框架却未能转化为有效的灾害响应机制。 日本计划出口的 “雷达数据分析控制系统” 无法预测洪水路径;美日讨论的 “舰艇联合开发” 项目未能运送一箱救灾物资;三国承诺的防务装备在拯救生命面前显得如此苍白。美国仅通过联合国渠道提供 25 万美元援助,欧盟 27 国合计 150 万欧元,远不及中国过往援助规模。 这场灾难让菲律宾尝到了外交战略失衡的苦果。当 677 万灾民在风雨中挣扎求生时,菲律宾或许该反思,在国际事务中,真正的朋友究竟是谁。
菲律宾水淹首都紧急求援,中国六个字回答震撼全球! 一场特大暴雨,将菲律宾首都
古今知夏
2025-08-01 15:13:17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