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博士:让孩子成为学霸并不难,坚持睡觉前做3件小事。在日本,有一名被称为“海马体博士”的脑科学家,叫池谷裕二。他的研究成果,给了那些为孩子学习操心的家长们一盏明灯。 池谷裕二博士在东京大学,一辈子就跟人脑的“海马体”打交道。这个“海马体”是个啥?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脑里的一个“保安队长”,脾气还不小,负责决定哪些信息能进入我们记忆的“核心档案室”。 为啥我们能记住第一次吃大餐的滋味,以及看某场电影哭得稀里哗啦的场景?因为这些事对大脑来说,新鲜、刺激。那个“保安队长”一瞅,觉得这事儿重要,大笔一挥就给放行了,存进了长期记忆。 那为啥孩子昨天刚学的课文,今天就忘了一半?老师画的重点,他扭头就记不清了?因为在“保安队长”眼里,这些平淡无奇的东西,都是“闲杂信息”,直接拦在门外。 我们过去的很多教育方法,说白了,就是在跟这个“保安队长”硬碰硬。我们逼孩子死记硬背,结果孩子痛苦,我们心累,效果还不好。 池谷裕二博士厉害就厉害在,他找到了一个跟这个“保安队长”套近乎的法子。他发现,这个保安队长虽然原则性强,但有个特点:只要一个信息,隔三差五、有节奏地在他面前晃悠,他就会觉得“这信息肯定很重要,不然怎么老来?”最后不仅会放行,还会把它当成贵宾,请进长期记忆的档案室里。 这不就是复习嘛?对,但关键是那个“晃悠”的节奏。池谷裕二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给出了一个最高效的“拜访”时间表: 第一次拜访: 学习之后的第2天。 第二次拜访: 第一次复习之后的1周。 第三次拜访: 第二次复习之后的2周。 第四次拜访: 第三次复习之后的1个月。 就这么四次,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精准地去“报到”,知识就能在大脑里扎下根。这背后没有强迫,只有对记忆规律的顺应。 搞懂了底层逻辑,具体操作就简单了。池谷裕二博士特别看重睡眠。他说,睡觉不是关机,而是大脑的“黄金整理时间”。如果在睡前把知识的“种子”种下去,大脑就会在夜里,安安静静地帮我们浇水施肥。 所以,他提出了睡前三件小事。这三件事,简单得让人不敢信,但只要坚持,力量大得惊人。 其一,和孩子聊聊“今天学了啥”。 这不是查岗,也不是考试,就是父子俩、母女俩的悄悄话时间。我们可以窝在沙发上,或者在孩子床边,用最放松的语气问:“宝贝,今天学校有啥好玩的事儿不?那个新知识听明白了没?” 关键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这个“说”的过程,就是把白天的知识点,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他需要去回忆、去组织,这本身就是最高效的主动学习。他讲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拿起课本,陪他一起捋一捋。这个过程,巩固了知识,并且,这更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其二,坚持啃下5个新单词。 拿背单词这事儿来说,我们总觉得是苦差事。那是因为我们太贪心,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池谷裕二的建议是:**大脑喜欢少量,喜欢重复。**每天就5个,孩子没压力,像吃零食一样就完成了。但我们算笔账:一天5个,一年就是1825个。坚持下去,孩子初中毕业时,词汇量可能已经奔着高考去了。这种靠微小努力换来的巨大成就感,会变成孩子心里最宝贵的自信。 其三,每天读十分钟古诗词。 我们可能会嘀咕,都什么年代了,AI都能写诗了,还读那玩意儿干嘛? 这恰恰是最重要的。技术跑得再快,我们心里的那点“根”不能丢。古诗词,就是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密码,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印记。 睡前,不用“背”,就是单纯地“读”。让孩子在平仄韵律里,感受中文的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意境与美感,是任何程序都无法替代的。当孩子读得多了,那些优美的句子会自然地流淌进他的生命里。这不仅能提升他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构建他的精神世界。一个心里有“明月清泉”的孩子,无论未来世界如何变化,他的内心总有一片安宁的自留地。 说到底,教育的根子,不是往孩子脑子里塞多少东西,而是我们用了多少心,去理解他们大脑的运作方式,以及那颗需要被看见的心。睡前那半小时的温暖时光,那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未来,注入的最温柔并且最坚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池谷裕二. (2018). 海馬記憶術. 実業之日本社.
没毛病,100%交了的,还有100%是没交
【4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