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

海边观潮客 2025-08-01 15:22:58

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1966年,“刘致台”和“许曼云”夫妇即将被带走,去向不明,前途未卜,而家里留下的,是六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刚十岁,最小的还在怀中抱着。 那气氛真够揪心的!刘致台和许曼云两口子,把口袋里仅有的钱和粮票全塞给高玉清,声音抖得不像话:“高姐……孩子……拜托了……实在对不住……”话没说完就被架走了,最小的娃哇哇大哭,扯着嗓子喊“妈妈”。剩下高玉清一个中年保姆,怀里抱着奶娃,脚边站着几个吓傻了的孩子,空荡荡的家里就听孩子哭和大门被反锁的“咔哒”声。天塌了?对孩子们来说就是! 那日子有多难?没法想!城里这住处肯定不能待了,高玉清连夜收拾了孩子们的一点随身衣物,牵大的、背小的、抱奶娃,跌跌撞撞把她自己乡下的破屋子收拾出来。一个独身的乡下女人,自己糊口都难,现在要养活六张嘴!米缸天天见底,她就差给米磕头了。红薯饭、野菜糊糊是常事,有点荤腥鸡蛋,全紧着最小的和读书的孩子。孩子们衣服小了破了,她点着煤油灯,一针一线拆拆补补。谁家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了、哭了,她就用粗糙的手给擦眼泪,低声劝:“别怕,有高姨呢。”她自己?一件厚棉袄穿了十几年,棉花都硬成了板儿。最难是孩子生病,老大发高烧那次,她一个人背着孩子在泥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十几里夜路去卫生所,差点把命搭在路上。 熬吧!熬过饥一顿饱一顿,熬过缺衣少药,熬过流言蜚语白眼讥笑。整整十年!1976年,当刘致台、许曼云夫妻俩,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带着满身的创伤回到那个早已空置的城里旧家,扑了个空后,又一路打听追赶到乡下时,推开高玉清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阳光正好照进来!那画面能让他们记一辈子:六个孩子,按大小个儿排得挺整齐,衣裳旧但干干净净,脸红扑扑的,眼睛亮亮的!最大的二十岁小伙子了,最小的姑娘也出落成半大丫头。孩子们看见爹妈,呆住了,许曼云看清孩子一个不少,还都健健康康、甚至眼神里带着高姨教出来的那种硬气,腿一软,泪珠子断了线似的往下砸!刘致台老泪纵横,想给高玉清跪下谢恩,发现这十年的操劳,已经把高姐的背,压得像那张旧弓一样弯了…… 这事儿,往感动里说,保姆高玉清简直是活菩萨!没血缘关系,靠着一句承诺,硬是在风雨飘摇的年月里,用自己全部力气撑起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家,保住了六个孩子。没有她,这六个娃的命运,想都不敢想!确实让人眼眶发热。 ​​但是!咱别光顾着擦眼泪。这事儿背后透出的东西,冷得刺骨。​​ 第一,这恩情太悲壮!它建立在这个家庭巨大悲剧的底座上。高玉清耗尽自己的一生,是伟大的个人选择没错,但它更暴露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本该由社会和制度承担的托底保障机制——对无辜儿童的基本照顾和保护——​​失灵了、甚至崩塌了​​!保护孩子这最最基本的责任,稀里哗啦砸到了一个原本只是帮佣的、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47岁妇女肩上。这事儿本质上是个“幸存者”的故事,是高玉清​​用一己的血肉之躯和惊人牺牲,填补了那道本不该由她承受的巨大社会断裂层​​。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沉默后脊背发凉吗? 第二,别忽略了高玉清自己!她付出的是整整十年壮年光阴,是健康,是可能拥有自己(哪怕简单)生活的全部机会。她被绑在了这场天降大祸的磨盘上。这份恩情重如山,刘家当然感激涕零,可谁又来真正弥补高姨被碾碎的十年?她后来可能得到一些回报,但她个人的代价,是无论如何也填不平的。我们赞美这份义无反顾的守护,也要看见这份守护背后,一个普通女性个体被时代洪流裹挟而深陷其中的巨大悲情——她是拯救者,同时也是​​被牺牲者​​。 这份感动,混着点铁锈味儿。它既闪耀着人性极致的光辉,又无声地控诉着那个年代对普通人安稳生活权利和尊严的冷酷剥夺。高玉清成了六个孩子的天,她自己的天,却被无谓地捅了个大窟窿。这份迟来的泪水,喜极而泣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迟到的沉重叹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55

评论列表

用户89xxx32

用户89xxx32

5
2025-08-03 17:50

我看了比较好笑,那亇年代还有什么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弱智!不懂不要出来址犊子!

海边观潮客

海边观潮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