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国开出了上千万年薪的条件,要“挖”走中国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万万没想到,他却用一句话拒绝了:“就算给我一个亿,我也不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一家美国军工背景的企业派出代表,跨越大洋来到中国,开出了年薪一千万元人民币外加绿卡的条件。 他们的目标不是一位名牌大学的教授,也不是知名的院士,而是一个从技校毕业、在工厂里埋头苦干了二十年的普通技术工人,面对足以改变命运的诱惑,这个人却只说了一句话:“就算给我一个亿,我也不去!” 洪家光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靠着务农维持生活,家里条件拮据,小时候,家里有点什么坏掉的电器,他总是要拆开来看个究竟。 村里有个小工厂,他也总是跑去看工人操作机器,那些轰鸣声和零件摩擦的火花让他觉得兴奋,他从小就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和这些冰冷却精密的机器打交道。 家境困难让他没有机会走上普通高考的路,为了尽早学到一门手艺,他选择了技校,那时候的技校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不得已的退路,可他心里清楚,这里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别人下课后三三两两出去玩,他却总是留在实训室,机床轰鸣,他的眼睛一直盯着刀具下落的角度,记录下每一个参数。 坐车回家的路上,他一手扶着栏杆,一手翻着厚厚的技术书,把不会的地方都标记下来,第二天再去问老师。 1999年,洪家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那一年,他本以为能立即接触到高精尖的技术,可真正分到的岗位却是最基础的流水线拧螺丝。 重复的动作、简陋的设备,让他一度怀疑过自己是否选错了路,但他不愿认输,下班后不回家,总是跑到车间去看老师傅们干活。 有的师傅嫌他烦,把他赶走,可他第二天又会再来,时间久了,那些师傅被他的执拗打动,开始愿意教他。 其中,全国劳模孟宪新成了他的师父,孟师傅教他怎么磨刀、怎么调机、怎么判断材料的微小差异,洪家光学得比别人快,因为他愿意花所有时间琢磨。 机器声成了他的背景音乐,他常常在车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他在搬工件时因为过度疲劳,手指被砸伤,同事劝他赶紧去医院,他只是简单缠了绷带,又用另一只手继续干完当天的工作。 直到晚上实在疼得厉害,才被同事拉去医院,结果被诊断为粉碎性骨折,日复一日的积累换来了机会,当时,航空发动机核心叶片的加工精度被国外牢牢掌握,中国迟迟无法突破。 厂里接下了一个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的任务,唯一能胜任的师傅却因病请假,洪家光主动请缨,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遍遍调整参数,换刀具、改方案。 失败的零件堆满了整个角落,他没有放弃,经过1500多次实验,他终于把精度稳定在0.002毫米以内,这项突破不仅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还让工厂节省了大量成本。 他的名字开始在行业里传开,美国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找上门,他们派出代表,开出高薪和绿卡,甚至许诺全家都能过去。 可洪家光听完,只说了一句:“我不去。”对方不死心,又加到一个亿,他还是摇头:“我做的东西是为了让咱们的飞机飞得更远,不是给别人去用。”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能有今天,是国家的平台给了他成长的机会,是工厂的师傅们倾囊相授帮他从一个普通技校生变成技术骨干,他欠下的是一份情义,也是一份责任,他不想让那些汗水换来的技术为别人作嫁衣。 拒绝了美国人的挖角,他依然守在车间,那些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数十个关键项目,拿下了七项专利,把更多的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 他从未觉得这有什么值得炫耀,他说过:“我只是做了一名工人该做的事。”如今,中国有了自己的大飞机,航空领域的技术逐渐突破封锁。 人们看到的是成果,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些亮眼的数字背后,有多少个像洪家光一样的人,日复一日地在机器轰鸣声中和世界的差距较劲。 美国人用钱没能打动他,因为有些东西不是钱能衡量的,那句“就算给我一个亿,我也不去”,不是倔强,而是他一生信念的写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湖南日报新媒体——洪家光:技校毕业,攻克西方绝密技术,获国家科技奖,被中央重用
今天必须得唠唠舒红兵院士这事儿,全是公开可查的猛料!2011年,饶毅教授实名
【86评论】【61点赞】
用户10xxx82
美国人怎么知道保密的飞机厂的加工工人情况的,谁泄密的?没有就是小编拉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