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在日本,30岁的秋瑾和24岁的鲁迅发生激烈争辩。不料,秋瑾从靴筒里拔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8-01 21:00:47

1905年,在日本,30岁的秋瑾和24岁的鲁迅发生激烈争辩。不料,秋瑾从靴筒里拔出倭刀,往讲台上“咚”地一插,当即丢下一句狠话。听到这句话后,一半人热血沸腾,一半人脸色煞白。 鲁迅先生我们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以笔作刀,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意志,不过这时候鲁迅还没有弃医从文,只是心中隐隐有那么一个想法。 对于国家鲁迅自然也是热爱的,但是在想法上,他和秋瑾是完全不同的,秋瑾更加的激进,认为不破不立,革命就是要通过流血通过斗争才能让更多的人清醒。 不过鲁迅则是认为,根基更为重要,应该慢慢来,通过文字了让人们思想觉醒,也因此,秋瑾和鲁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是秋瑾和鲁迅之间的争吵,而是激进派和渐进派的争吵。 当时日本文部省突然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说是要管理留学生,但是其中的内容也暗中包含了殖民式的歧视和控制。 这让那些爱国的人怎么人,当即就有许多人表示,不上学了,干脆回国去闹革命,其中秋瑾就是激进派的代表人物。 而鲁迅他们则是主张再观望观望,或是用谈判的方式让日本做出改变。 而在秋瑾看来,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在向日本妥协,是耻辱,尤其是陈天华的以死抗争,将这场辩论的氛围推动到了极致。 秋瑾更加坚定,只有推翻腐朽的清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新生,更是直接拔出刀狠狠插在木质桌面上。 字字如刀:“如要救亡图存,非推翻清廷不可,谁要是阻碍革命,这把刀就不认人!” 秋瑾这句话一出来,班上的一部分同学恨不得立刻跟着秋瑾走,众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决心。 也是在这件事情之后,秋瑾选择了回国革命,至于剩下的人则是继续留在日本,一部分人继续暗中搞革命。 倒也不是说哪方就一定错了,其实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要拯救中国,让更多的人能够站起来的。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秋瑾还不是这个性格,她出生在1875年,家里也是书香世家,那时候的秋瑾还不叫秋瑾,乳名叫温婉,被家人称为“玉姑”。 家人对她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她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夫婿,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不过她从小就更向往外面的世界,不过这时候的她虽然在一众女子之中显得特立独行了点,但也还是听家里人的话得。 在家人的安排下,她嫁人,生子,和丈夫的关系也还不错,那时候的她没有那么大的志向,只是希望岁月静好。 而让秋瑾思想出现转变的,则是在八国联军入京的那一次,秋瑾亲眼看到了百姓的慌乱,许多女子被欺辱。 而她却什么都做不了,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秋瑾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她不想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自己还是只能抱着儿子在角落里哭泣。 对于腐朽的清廷,她也是无比的痛恨,在1904年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到日本去留学,家里人自然是不愿意的,不过秋瑾已经决心改变。 她如饥似渴的吸收着革命知识,心中也逐渐确定了自己想要走的那条路,她迫切的想要改变一切。 所以在离开日本之后,她回到国内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还在绍兴设立了女学堂。 她坚信,读书识字不是男人的专属,她想要让女子也站起来,一起撕开封建社会的口子。 更是创办了《中国女报》,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字字珠玑,只是之后她起义失败,行踪暴露,在1907年的时候英勇就义。 同时,她的死也唤醒了无数有志之士,真正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而鲁迅先生在归国之后,也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 对于秋瑾,当时的他们虽然说分歧很大,但是鲁迅先生也是敬佩秋瑾的,虽说选择不同,但道路却是殊途同归的。

0 阅读:0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