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的不行来硬的,开始明抢了!非洲国家尼日尔赶走三名中石油高管,吊销中资酒店执照,查封合资炼油厂账户,忘恩负义、鼠目寸光之举必定自食苦果。 2025年3月13日,尼日尔居然下了驱逐令,让中石油、津德尔炼油厂和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高管48小时内就“滚蛋”,还查封了合资炼油厂的账户,吊销了中资酒店的执照,这哪是正常的政府行为,简直就是明抢啊! 想想看,2003年的时候,那些西方石油公司觉得在尼日尔勘探没什么利润,风险又高,拍拍屁股就全撤了,是咱们中国石油接手过来,一点点帮他们搞起来的。 这二十多年里,咱们在尼日尔投了多少心血,累计投资差不多46亿美元,建了阿加德姆油田、毕尔玛油田,还有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和津德尔炼油厂这些重要项目。 就说津德尔炼油厂,2011年投用后,一天能加工2万桶原油,直接就让尼日尔告别了成品油100%依赖进口的日子,以前当地油价每升要1500西非法郎,差不多2.5美元,炼油厂建成后降到了600西非法郎,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 而且这炼油厂不光能产油,还直接创造了400多个工作岗位,带动周边产业链发展,间接给 3000多人提供了生计,每年还帮尼日尔培养石油人才,380多名当地学生在这儿实习过,周边10万多人因为炼油厂捐建的水井、教室、诊所改善了生活,这些难道不是实打实的帮助吗? 还有那条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2000公里长,花了40亿美元,2024年开始运油,尼日尔90%的石油出口都靠它,这一下就让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光这个项目每年创造的产值就占了尼日尔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上缴的利税更是占了该国税收的八分之一,对他们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这尼日尔军政府呢,2023年政变上台后,就开始不安分了,打着“资源主权”的旗号,一会儿要求把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到30%,一会儿又说津德尔炼油厂欠他们1.3亿美元的税,这不明摆着找茬吗? 更过分的是,2024年3月,他们自己深陷债务危机,咱们中石油还提前给了他们4亿美元的贷款救急,说好的用石油出口来还,结果一年不到,钱还不上了,不想着怎么好好合作解决问题,反而玩起了硬的,拿什么“外籍高管薪资过高”“拒绝本地化采购”当借口,把咱们的高管赶走,查封账户,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 他们还说中国员工工资高,中国员工平均月薪8678美元,本地员工1200美元,可他们怎么不说,当地平均工资才200美元左右,咱们给当地员工的工资已经是平均水平的6倍了,中国高管常年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工作,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薪资高点难道不合理吗? 这明显就是找个由头想赖账,想用这种蛮横的手段逼咱们让步。 可他们也不想想,这么干能有什么好结果?把中资企业逼急了,项目停摆,受损的是谁?驱逐令下来没多久,津德尔炼油厂就没法正常生产了,尼日尔90%的成品油供应跟不上,油价一下子暴涨了300%,从出口国又变回了缺油国,还得花高价去进口,外汇收入锐减,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 尼日尔军政府这种短视的行为,不光会让自己的经济雪上加霜,还会让其他国家的企业不敢再去投资。 咱们中国在非洲搞合作,从来都是真心实意的,像坦赞铁路,当年倾全国之力帮着修起来,让非洲国家有了自己的运输大动脉;在安哥拉,咱们帮他们搞石油开发,也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这些合作都是互利共赢的,可尼日尔偏偏要搞这一套,最后只能是自食苦果。 现在,油价涨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财政收入一天比一天少,那些靠着中资项目吃饭的当地人也没了生计,尼日尔这种忘恩负义、鼠目寸光的做法,最终只会让他们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
“欠中国的债怎么还?”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一句话直接把非洲老板的焦虑顶上了天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