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7年前,身为钱学森侄子的钱永健公然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他还断言“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 要理解钱永健的态度,得看看他成长的家庭环境。他的父亲钱学榘和堂兄钱学森,年轻时一起从中国出发追寻科学梦想,两人学历相仿、思路相近,都怀揣着技术报国的理想。 但他们的选择因为时代遭遇而变得完全不同,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顶着无数困难毅然回国,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助推民族复兴。 而钱学榘在国民党政府那里亲身经历了腐败和效率低下,逐渐对一个变化在望的旧社会感到灰心。 面对美国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他选择永久留在美国,与中国的科研环境彻底告别。两兄弟的选择,不仅影响了自己后半生的人生方向,也间接决定了后来子女的成长方式。 钱永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生和长大。母亲是美国人,他从小生活在美国,成长的每一步都和国内的现实毫无关系。 家里用的是英语,学校教育强调的是独立和创新,身边的同学和生活圈子都印证着一个“美国人”的成长轨迹。他对于中国的了解,不超过父亲偶尔提起的一点个人回忆。 这些回忆,更多停留在战火未息、国家尚未新生的时候,并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中国后来发生的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钱永健的身份自然不是靠血缘而是靠成长环境在美国扎了根。对他来说,声称自己是美国科学家,比起迎合某些期待,更像是实话实说。 但说到科学,钱永健无疑是国际层面的科学家。他对荧光蛋白的极致研究,是一次多国科学家的长期团队合作。 日本科学家找到最初的蛋白,美国同行提供了样本,团队中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大家在研究中相互帮助和推动。 钱永健把这种全球化协作发挥到了极致,带领技术突破成为未来生物学的标准方法。他的成就让全球生命科学家受益,而不仅仅是美国或中国。 回头看钱学森和钱永健,能发现两人代表了不同时代的选择:钱学森那一代学者,抱着家国理想,把民族需要看得最重,愿意舍弃个人利益回到祖国。 而钱永健这一代,则更多是世界化环境下的产物,对个人选择和全球学术氛围看得更重。这并不是谁背叛了谁,而是历史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些年,争论“科学家到底姓什么国”的声音一再出现。有人把科学家的国籍、血统甚至情感看得极重,总想从名人的成就里寻找到民族的自豪或者认同感。 但事实是,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最终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钱永健研究的荧光蛋白,全世界无数的研究团队都在用,这项技术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生命本身,提高了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水平。 钱学森在中国的奉献,奠定了国家技术进步的底盘,也同样成为全世界科学史的珍贵一环。无论科学家来自哪里,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早已跳出了国界的限制。 与其纠结科学家是否应该认同自己的“祖籍”,不如更多关注一个国家到底有没有为这些人才创造出适合成长的土壤。 如果科学能够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长出来,科技创新的源泉才能不会枯竭。用科学的成就去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远比单靠血脉认同更有说服力。
“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7年前,身为钱学森侄子的钱永健公然否认自己是中
古木过去
2025-08-02 10:14:19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