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邓稼先院士的这张照片,但谁又注意到他嘴角残留未擦干的血迹,当时的他虽

文史充点站 2025-08-02 11:21:41

很多人都看过邓稼先院士的这张照片,但谁又注意到他嘴角残留未擦干的血迹,当时的他虽然面露微笑,其实他强忍着全身的疼痛还有止不住的流血,而且每过一个小时,就要立即打一针止痛…… 1985年7月17日,301医院病房里,病重的邓稼先坚持要和老友杨振宁合影,照片拍完后,医生发现他嘴角渗出了血迹,但他摆摆手示意不用擦拭,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两位物理学家的最后合影。 邓稼先此时已经确诊直肠癌8个月,医生检查发现他体内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超出正常值几十倍,这是长期接触核材料留下的后遗症,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身体的异常。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母亲王淑仲出身名门,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成为杨振宁的同班同学。 大学期间,邓稼先的物理天赋逐渐显现,1945年毕业时,他的成绩在全班43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杨振宁,导师吴大猷曾这样评价他:“脑子清楚,做事踏实,是个做学问的好材料。” 1948年,24岁的邓稼先获得公费留学机会,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的学生,在核物理领域颇有建树。 在普渡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邓稼先表现出色,他仅用26个月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创下了该校物理系博士最快毕业纪录,当时很多美国教授都建议他留在美国继续深造。 1950年8月,听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邓稼先毅然决定回国,他和钱学森、郭永怀等100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离开美国,这趟航程耗时16天,被后人称为“科学家归国船”。 回国后邓稼先被分配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年,他与在北大医学院工作的许鹿希结婚,两人在燕京大学时就相识,感情深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1958年秋天,中科院副院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他国家准备自主研制核武器,希望他能参与这项绝密工作,邓稼先当即答应,从此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生涯。 接受任务后,邓稼先被调到北京第九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核武器研究院,他的办公室在一个不起眼的四合院里,门口只挂着“国防部第九研究院”的牌子,外人根本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 1959年6月,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并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邓稼先和同事们只能从零开始,自主攻关,当时他们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只能用手摇计算机进行复杂的数值计算。 为了确保计算准确性,每个数据都要由不同的人算三遍。邓稼先经常工作到深夜,累了就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眯一会儿,有同事开玩笑说,他简直把研究所当成了家。 1962年9月11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通过了验证,这个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就是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但从理论到实物,还有无数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1964年6月,第一颗原子弹的部件在青海的加工厂完成制造,邓稼先亲自到现场监督装配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差错,整个装配过程耗时三个月,期间他几乎没有离开过现场。 同年10月16日下午3点,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邓稼先当时在距离爆心20公里的地下指挥所内,听到爆炸成功的消息后,这个平时内敛的科学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三年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创造了世界最快纪录,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6年,英国用了4年半。 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邓稼先不仅要解决理论问题,还要经常深入试验现场,有一次为了查找核试验失败的原因,他不顾危险走进辐射区寻找核弹头碎片,这次经历让他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 1979年,55岁的邓稼先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经常感到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但他依然坚持工作,继续为中国核武器事业贡献力量。 1985年7月,邓稼先因直肠癌住进301医院,即使在病床上,他仍然关心着核武器的发展,断断续续写了一份建议书,提出了对核武器未来发展的设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301医院逝世,享年62岁。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和牺牲,从美国回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从舒适的大学校园到荒凉的戈壁滩,从公开的学者身份到绝密的核武器专家,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信源:隐秘而伟大,他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共产党员网. 2022-06-25

0 阅读:31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