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中戏分房子,王志文本应该分到,结果没有,于是打电话给院长表达不满。学院很快就给他分了一套90多平的房子,但王志文刚拿到钥匙后,又把房子退回去了。 在中央戏剧学院,王志文退房子的事情几乎人人皆知。那是一套谁看了都心动的九十多平米三居室,身处家属楼黄金地段,采光极佳,窗外便是一排金黄的法桐。 对当时还在筒子楼里苦熬、洗澡排队、一日三餐靠铝饭盒凑合的王志文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然而,就在他拿到钥匙,甚至电表都还未安装的时候,他却转身把房子退了。这个举动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所有人都在追问:他究竟图什么?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从最初说起。按照资历、教学成果、业内名气,王志文的名字本该稳居首轮分房名单的前列。可是,名单公布时,偏偏没有他。 校方有他们的考量,觉得他频繁外出拍戏,动辄请假一两个月,总让同事代课,这哪里像个安分守己的老师?在他们眼中,王志文更像是把教职当跳板的“腕儿”。王志文得知结果后,并没有托关系,也没有大吵大闹。 他只是平静地打了一个电话到院长办公室,语气不疾不徐,却字字透着寒意:“按资历,我本就该分到一套,你们不给,我问一句,这正常吗?” 他的诉求非常明确,要的不是恩赐,而是制度下应得的公平。后来,或许是他的这份直接震动了校方,也可能是出于某种补偿心理,学校重新研究,最终决定将这套三居室补给他。然而,当这份迟来的“公平”送到眼前时,性质却已不同。 在院长办公室里,王志文连抽了三根烟,最终将钥匙推了回去。他掷地有声地指出:“分房政策白纸黑字写着‘教龄十年以上、职称副教授’,我完全够条件,凭什么一开始没有我的?” 他稍作停顿,又抬眼问了一个关键问题:“那位因为没分到房而哭鼻子的老教师,他的房子解决了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站起身,语气决绝:“那我就不要了。我争的不是一套房,是规矩。规矩若是能够随便改,今天能少我的,明天就能少别人的。把我的名额给最该得到的人,别让老实人吃亏。” 这股子硬气,让不少人觉得他“性格别扭,活得太清高”。在校园里,他确实是个“不合群”的人,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手里拎着那个标志性的铝饭盒,里面装着煮鸡蛋和红烧肉,步履匆匆,仿佛永远都在赶场。 可是,在这副棱角分明的冷淡外表下,包裹着的却是一颗滚烫而柔软的心。他的研究生小宋清楚,老师当时正为北京的房贷发愁,所以接戏不断,为的就是还贷。 剧组送来一箱昂贵的进口水果,他转手便搬到了学生排练室,叮嘱道:“你们年轻人熬夜排戏,多吃点。”甚至,他还会用自己推掉商业活动的酬劳,去填补学生毕业展演的经费缺口。 他在课堂上出了名的“毒舌”,曾把一瓶矿泉水扔给演不出哭戏的学生,呵斥道:“想想你爸妈供你上学多不容易,眼泪要是还掉不下来,就别吃这碗饭。”但转过头,他又能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泡上一杯热茶,耐心开导:“表演不是硬挤情绪,而是把日子过进骨子里。” 系里评选优秀教师,他票数遥遥领先,却主动找到评委会:“把名额给李老师吧,他带毕业班带得嗓子都哑了。” 后来有人看见,他正蹲在排练厅的角落,用歪歪扭扭的针脚,给学生缝补破了洞的演出服,缝得格外结实。他这份骨子里的温情,从不挂在嘴上,却体现在每一次弯腰与每一次退让里。 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演员,王志文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他的那股“气”。他讲课,一段《雷雨》的台词能分析出十几个层次,精准而狠辣;他拍戏,哪怕刚下夜戏也要赶回学校给学生排练,从不敷衍。 他告诫即将毕业的学生:“你们毕业后好好演戏,别轧戏,别抠图,这就是对我最好的谢礼。”这也是他自己的准则,不接烂片,不混综艺,坚守着一个演员的本分。 多年后,一位老同事评价他:“他啊,从来不是为了‘图’,他是为了一口气,那口气不顺了,他连命都能不要。”这口气,在多年后的中戏校庆上,由王志文自己做了最好的注解:“我当年争房子,不是争特权,是争一个理,在学校,规矩比面子重要,情义比利益金贵。” 如今,再有人问他是否后悔退掉了那套房子时,他只是指着窗外的梧桐树,淡然一笑:“你看这树,不抢阳光,不占地方,照样长得笔直。 人也一样,别总盯着眼前那点东西,把路走正了,比什么都强。”他用自己的活法证明,一个人的风骨,比任何房子都更能安身立命。他演了一辈子别人的故事,最终却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这或许便是他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剧本。
有一年,中戏分房子,王志文本应该分到,结果没有,于是打电话给院长表达不满。学院很
烟雨评社
2025-08-02 12:16:06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