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遭受了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始终都没有屈服。她被日寇抓捕后,敌人用铁夹夹她的手指,用皮鞭抽打她,用钢钉钉入手指,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用尽了酷刑。 1941年农历七月二十七,天刚蒙蒙亮,虎础寺静得只听见心跳。15岁的张晶麟领着乡亲们,手脚麻利地撬着庙里的木梁。这地方地势险要,鬼子要是占了当据点,整个峨石乡的抗日活动就得被掐死!他们得抢在鬼子前头把庙拆了。 活儿干到一半,四周哗啦啦一片拉枪栓的声响。糟了,有汉奸!张晶麟一把将身边的老汉推下山道:“快!钻林子!”她自己却迎着枪口冲过去,捡起石头狠狠砸向伪军。子弹擦着耳边飞过,她愣是没回头,硬是用单薄身子给乡亲们撞开一条生路。 被拖进俚岛据点的刑房,噩梦开始了。蘸盐水的皮鞭抽了一夜,鬼子举着烧红的烙铁在她眼前晃:“自卫团名单交出来,回家吃糖去?”回答他们的是一口带血的唾沫。滋啦——烙铁摁上大腿,焦糊味呛得人喘不上气。 竹筷绞进脚趾缝里猛力一扳,手榴弹壳硬生生撬掉指甲盖;搓衣板抵着淌血的胸口反复磨,肋骨的形状在皮肤下凸出来;烧得半红的烙铁故意慢慢往下摁,“滋啦”一声皮肉焦糊,鬼子兵狞笑:“昏过去太便宜,这样‘轻’的才够味儿!”三天三夜,血痂糊满了土炕,15岁的姑娘嗓子都骂哑了:“畜生!中国人,你们杀不绝!” 农历八月初一,虎础寺的山风呜咽着。张晶麟被拖上刑场时,几乎不成人形,布衫碎成条,伤口里全是泥沙。铡刀举起的瞬间,她用尽最后力气挣起身,嘶声裂肺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 寒光落下,热血浸透黄土地。 鬼子把她的头颅挂在村南土墙上示众,可当夜,就有乡亲冒死偷回遗体,悄悄葬在了向阳的山坡上。 五十八年寒冬过去。1999年放电影《刘胡兰》,看到铡刀落下那一幕,王文正老人突然捂着脸,肩膀剧烈地抖起来。 银幕的光映着他满脸的泪:“晶麟啊...你比刘胡兰还小一岁呢...” 那些尘封的记忆再也压不住,老人颤抖着手写下九千字回忆录,寄给了《威海日报》。少年女英雄张晶麟的名字,终于穿透历史的迷雾,震撼了世人。 如今在山东荣成青安屯村的张晶麟故居前,土墙裂着缝,木门斑驳得不成样子。可墙上那张依据乡亲记忆复原的铅笔画像里,少女的眼神依旧清亮,穿透了半个多世纪的烟尘,她没等到解函数题、画明星贴纸的年纪,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民族存亡的千斤重担。 信源:《张晶麟故居》(官方史料) ,《不能忘却的记忆——山东抗战女英雄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抗战期间,日军“佐佐木勋小组”执行“斩首”行动,突袭八路军第8军分区司令部,副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