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的后辈年年大张旗鼓地搞聚会,名曰纪念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那一野的后辈是否也应该如此?二野的后辈、三野的后辈是否也应该每年来这么一出呢?志愿军的后辈是否也应该紧跟而上呢?那些用小推车支援革命战争的普通老百姓的后辈是否也应该搞搞聚会,一起缅怀他们的先辈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呢。 每年革命先辈后代自发地聚会,不论是四野的后辈,还是其他野战军的子孙,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聚一聚,更是让更多的人记住那些为新中国打下江山的人和事。 尤其是2024年南京举办的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不同野战军的后代聚在一起。像陈毅元帅的儿子陈昊苏、陈士渠上将的儿子陈人康这样的人,都站在台上带着大家追忆过去,他们的行动其实就是一句话:记住历史。 但四野后代年年都在各地办活动,东北有辽沈战役的纪念,广东还有云台山英烈的缅怀,海南的仪式更是庄重。 说白了,就是让那些子孙后代走到纪念碑前,看到自家长辈的名字,实实在在接受一次精神洗礼。 有人可能会觉得形式化,但对这些后辈来说,这些会面就是把先辈的那股子劲儿传下去,用大家都能看见的方式记在心里。 和四野相比,一野的后人就低调许多。他们没有单独每年一次的大型聚会,更多时候是在一些老红军聚会、地方活动里分享西北战场的往事。 他们觉得只要有心,形式真的不是最重要。哪怕只是在春节的时候坐一起,说几句当年父辈怎么饿着肚子打仗,怎么咬牙挺过一场场硬仗,这精神,总能接上。 而志愿军的后代,情况又有些不同。他们每逢关键纪念日,会在丹东、沈阳,甚至远到平壤,举行纪念和敬献鲜花,场面庄重又坚定。 像三十八军后代那样坚持讲述父辈如何远赴朝鲜浴血奋战,这些故事让后来人明白,为了保住今天的安宁,上一代到底付出了什么。 志愿军的活动和解放战争那些纪念一样,都在提醒大家,和平到底有多么不容易。 可说了这么多,不只是军队的后人值得纪念。那些当年用独轮车送粮、送弹药、撑起后方的普通老百姓,也是英雄不少。 比如说扶风县,几十万人次轮流去帮前线推东西,如今他们的后人没有一个专门的联谊会,但每到重大节日,也会在地方红色纪念点分享父辈的经历。 还有沂蒙老区流传下来的“红嫂”故事,这些都证明民众的参与才让战争有了底气。这些平凡人的后代,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祖辈的荣光。 从南到北,不同身份的后人用各自的方式纪念历史。有的形式热闹,有的安静朴素,可骨子里都在守着同样一种信念。 这些纪念活动,其实是在提醒每一代人,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多少血和汗,才换来如今的安稳生活。 以后这样的纪念不该分什么野战军、什么部队,也不该把群众排在外面。未来如果能把所有人的故事一起说出来,真正让英雄后代和普通人一家人一样缅怀,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育。 其实,所有的缅怀都不只是为了回头看。办活动、搞纪念,最终是希望把先辈的那份担当和拼劲,教给今天的孩子,扎根在生活里。 只有这样,红色血脉才能一直传下去。每次聚会,每次讲述,都是在提醒现在的人,不要忘了怎么当好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
1982年,四川挖出一具遗骸,脚带七八斤大铁链,脚踝钉有四颗大铆钉,此人竟是失踪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