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强:[“计断九月”(即以上年十月至当年九月为一个财政年度)]的制度是随着战国时期上计制度的出现而出现的,是由当时居于政治统治重心、经济重心地位的黄河流域的主谷生产,也就是粟的成熟时间决定的,与秦及汉初以十月为岁首没有关系。中国古代尤其早期的财政预算基本上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粟作为田租本色在七月成熟,官府只有到九月将全部田租征收上来后,才能据此分配来年国用,所以重在反映一年财政收支状况的上计簿登载的各项数据就要截止到九月底。……孙吴造籍时间从原来的八月改成了岁末年初,进一步印证当时财政年度发生的变化。前面已经说过,秦汉时期“计断九月”不适合稻作生产,孙吴政权作为江南“六朝”之首,如果仍遵循原来“计稻后年”的操作模式,不仅不利于树立江东自身的正统地位,更意味着统治者只有等到一年后才能掌握上一自然年度的租赋收人情况,也就失去了据此编制来年国用预算的意义。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落后,这一问题对统治者造成的困难不大,但孙吴立国江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水稻九月成熟,官府经过三个月,到了十二月就足以将租谷征敛完毕。这样,孙吴统治者摒弃秦汉“计断九月”的旧制,转而采用符合本地农业生产的日历年度作为财政年度,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从户版到纸籍》)
张荣强:[“计断九月”(即以上年十月至当年九月为一个财政年度)]的制度是随着战国
尔岚看过去
2025-08-03 15:32: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