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了数十年厕所的老人站了出来,仅用了一支笔、一叠纸,就准确推算出来弹头落脚点!当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众人却坐不住了。
1980年5月,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气氛十分凝重。
因为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即将进行全程飞行试验,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但一个关键难题却还没有解决。
那就是如何精确计算导弹数据舱在太平洋的溅落位置,如果弹头落点预报偏差过大,直接关系着能否安全回收证明试验成功的关键数据舱。
此时,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已经布下了18艘舰船组成的远洋测量船队,然而没有准确数据的话,在半径70海里的靶区内寻找小小数据舱如同大海捞针。
时间紧迫,众多科学家反复演算仍无法确保精度满足要求,但这个难题迫切的需要解决。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的老人走进了指挥中心。这位老人叫束星北,时年73岁,之前十多年一直在青岛做打扫厕所的工作。
面对洲际导弹落点计算的紧急任务,他只是平静地接受了任务,没有使用超级计算机,仅用一支笔、一叠纸,在几小时内就完成了精确计算任务。
随后,计算出的结果迅速传给在太平洋上的测量船队。5月18日10时30分,“东风5号”弹头穿越六个时区飞行8000多公里后,准确的落在了计算结果预定的海域。
所以潜水员仅用5分20秒就将数据舱成功打捞出水,这个精度打个比喻就是相当于用手枪击中百米之外的一只蚊子。
这么厉害的束星北是谁?为何扫了十多年厕所?
束星北,这位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的理论物理学家,1907年生于江苏扬州,早年留学欧美,1931年回国后曾在多所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
1960年代,他因故被停职审查,1964年申请参与核武器研究后,边在厕所里打扫边坚持科研工作,一待就是十几年。当众人得知这位解决难题的老人竟是当年的物理学界泰斗时,都感到无比震惊!
束星北的笔尖计算出了导弹轨道预落点,当洲际导弹试验成功后,中国成为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全程洲际导弹技术的国家,束星北的贡献功不可没。
但回看束星北的一生,他的晚年却略显凄凉。1983年病逝前,束星北将遗体捐献给了青岛医学院,却却因青岛医学院管理疏漏被遗忘了半年,等发现时遗体已腐坏,最终被草草葬于学校篮球场边的双杠下。
一位用纸笔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身后有此遭遇实在令人惋惜。
但历史不会忘记他的价值,他向我们证明了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会被环境淹没,从厕所到发射场,从扫帚到绘图笔,身份与工具的改变没有改变束星北对科学研究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