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1981年那个冬天,刚办完退伍手续的阎连科,心里怀着几分提干失败后的失落,默默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了。
当时的他大概觉着,这辈子就只能跟这黄土打交道了,之前当兵的日子就从此翻篇儿了。
谁曾想不久之后,田埂上来了一位穿干部军装的人,他带着一纸公文,就这么硬生生把阎连科从麦地里喊了回去!
阎连科并不是刚入伍的新兵,他1979年就进了部队,在部队训练也两年多了,也算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但比起当兵的阅历,阎连科还有更厉害的地方,他在写作上是真有功夫的,部队搞宣传,他写的稿子登过《战斗报》,还拿过军里的创作奖。
那要说他为啥会提干失败退伍,可能是提干名额有限,也可能是当时就还差点运气。但部队领导心里知道他的才能,阎连科这小伙子笔杆子硬,是块搞宣传的好料,如果让他退伍回家种地,那是真的浪费人才!
但阎连科能被召回队里,也是赶上了好时机。因为当时是部队建设的一个关键期,八十年代初,国家刚从特殊时期走出来,军队也在重整旗鼓,特别重视文化宣传这一块。
政治工作要搞好,所以能写会说的人才就成了香饽饽,阎连科这样在基层崭露过头角的笔杆子,部队领导肯定惦记着。
让他就这么退伍走了肯定不行,所以这才有了干部风尘仆仆追到田埂上,把那张改变阎连科命运的通知塞到他手里的一幕。
后面才知道这纸通知可不止是让阎连科重新穿上军装那么简单,它还打开了阎连科后来几十年的文学道路。
阎连科回到部队后,被安排到了更适合发挥他写作才能的岗位,环境好了,时间有了,阎连科读书、写作的劲头更足了。
正是部队这方沃土,给他提供了安心创作的宝贵空间,让他把在河南农村里的生活积累,一点点酿成了后来那些打动无数读者的文字。
想想看,要是没有田埂上的那一次召回,他还能不能心无旁骛地写出《日光流年》这样出名的作品?还能不能成为今天咱们熟知的大作家?
阎连科这段经历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我们常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然,发光的金子也得有人看见才行。
正是部队领导那份对人才的珍惜和不放弃,成了阎连科人生转折的关键点。无论哪个年代,真正重视人才、给人才搭台子,都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回头想想,1981年嵩县那片麦地里的情景,像极了命运写下的伏笔。那张召回通知,不仅仅是让阎连科重返军营,更是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
阎连科在田间拾起的不再是锄头,而是命运递来的笔杆,让他能以河南乡村为墨,在军旅生涯中,书写中国乡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