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

吴术轩说 2025-08-04 10:11:30

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士却没有听到:“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

那年夏天,华北平原的麦子刚抽穗,八路军某部接到情报,一队日军运输车将经过三岔口。

排长带着三十多名战士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土坡后,青纱帐里只露出黑洞洞的枪口。

赵友金攥着刚领到的三八大盖,手心里全是汗,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战斗,上次在李家屯阻击战时,全排就剩五发子弹传着用,这回每人能分到十发子弹,简直像过年。

太阳爬到正午,远处扬起一片黄尘,排长举着缴获的望远镜突然压低声音:“不对劲,卡车后面跟着装甲车!”

战士们伸长脖子看去,原本情报说的三辆卡车变成了七辆,车斗里架着机枪的日军密密麻麻挤成沙丁鱼罐头,最后头那辆铁王八的炮管正左右摆动。

排长的喉结滚动两下,猫着腰往后撤,一个接一个的战士跟着退进高粱地。

赵友金正趴在最前头的射击位,耳朵里全是自己咚咚的心跳,完全没注意身后的动静。

“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他扭头喊的时候,领头的卡车已经碾上埋好的地雷。

爆炸声震得他耳膜生疼,气浪掀起的碎石噼里啪啦砸在钢盔上,浓烟里传来日语哇啦哇啦的叫喊,装甲车的炮口突然喷出火光。

赵友金这才发现身后静得可怕,三十多个战友像蒸发似的没了踪影,只剩几株被踩倒的高粱杆在风里摇晃。

这个山东农家出身的十九岁小伙,两个月前还在给地主扛活,参加八路军那天,指导员拍着他肩膀说“打鬼子就是保护爹娘”,可现在他握着枪的手直发抖。

卡车上的日军已经跳下来展开战斗队形,掷弹筒炸起的土块雨点般砸在周围。

赵友金突然想起训练时老兵教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对着最近那个戴眼镜的日军曹长扣下扳机,子弹却擦着对方钢盔飞上了天。

装甲车的机枪扫过来时,赵友金连滚带爬扑进排水沟,子弹把沟沿的黄土犁出一道道深痕,他摸到怀里两颗边区造的手榴弹,这是全排凑出来的家底。

卡车引擎声越来越近,柴油味混着火药味直往鼻子里钻,赵友金扯掉引线心里默数三秒,抡圆胳膊往车头方向甩出去。

爆炸声里夹杂着金属撕裂的脆响,领头的卡车一头栽进路沟,后面车辆顿时乱作一团。

高粱地里突然响起熟悉的军号声,原来排长带人绕到了日军侧翼,赵友金看着战友们从青纱帐里冲出来,三八大盖的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寒光。

后来才知道,这队日军是去增援据点的精锐,带着三门山炮和二十多箱弹药。

那场伏击虽然没能全歼敌人,但炸毁的卡车堵住了公路三天,为根据地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后总结会上,赵友金因为独自牵制日军十分钟被记了功,排长把缴获的日军水壶递给他时说了句:“打仗不光靠勇气,还得靠这儿。”

手指点了点太阳穴,那个水壶后来跟着赵友金参加了辽沈战役,壶身上密密麻麻的弹孔成了最好的军功章。

如今在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这个锈迹斑斑的水壶旁边静静躺着说明卡片:“1945年夏季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战士孤身阻敌的见证物。”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吴术轩说

吴术轩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