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亲自审问他,可袁殊却是一点不慌:“我的身份,岩井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那年的上海滩,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阴谋的味道,汪伪76号特工总部的成立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抗日力量的心脏,军统、中统接连遭受重创。
戴笠气得拍桌子,把任务交给了手下最特殊的特工,那个在各方势力间游走如入无人之境的袁殊。
这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此刻身上已经叠了五层身份:中共地下党员、军统少将、中统情报股长、日本岩井公馆核心成员、青帮"通"字辈大佬。
接到炸毁76号的任务后,袁殊嘴角浮起一丝玩味的笑,他太熟悉李士群了,这个汪伪特务头子曾经还帮过他忙。
袁殊一边安排人手悄悄挖地道准备爆破,一边大摇大摆以军统身份约李士群喝咖啡。
谁都没想到,军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突然叛变,把整个计划卖了个干净。
李士群将计就计,在咖啡馆布下天罗地网,当袁殊推门而入时,十几把枪瞬间顶住了他的太阳穴。
76号的刑讯室里,血迹斑斑的刑具摆了一排, 李士群冷笑着点燃香烟:"袁老弟,咱们的交情归交情,今天你要不说点实在的..."
话音未落,袁殊突然笑出声:"都是给皇军办事,相煎何太急?不信你问问岩井英一?"这句话让李士群脸色骤变。
电话打到日本领事馆,岩井英一暴跳如雷的咆哮隔着听筒都能听见,袁殊是他苦心栽培的王牌,正在执行的"兴亚建国运动"离不开这个中国通。
李士群只能咬牙放人,眼睁睁看着袁殊整了整西装扬长而去。
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背后,藏着袁殊传奇人生的核心密码,他15岁就在街头摸爬滚打,给孙中山卫士当过秘书,在日本留学时接触马克思主义。
1931年潘汉年亲自发展他入党,从此开启了他的"变色龙"生涯。
表兄贾伯涛是蒋介石亲信,把他塞进中统当上情报股长;杜月笙欣赏他的胆识,收他做青帮兄弟;岩井英一痴迷他的才华,每月给200大洋经费;戴笠看重他的日本背景,直接授予少将军衔。
这些看似矛盾的身份,在他手里却成了无缝切换的伪装。
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如何利用这些身份玩转情报战场,当军统要他炸日军军火库,他转头就把情报送给新四军。
当中统追查地下党,他暗中通风报信,在汪伪清乡委员会当团长时,抓到女共产党员就假装训斥几句悄悄放走。
1941年他准确判断日本会南进而非北攻苏联,斯大林据此抽调远东40万大军支援莫斯科,连苏联人都专门向中共致谢。
香港沦陷时,他竟用日军直升机救出八百多名文化界人士,连宋庆龄都在这条秘密通道脱险。
但五重身份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1935年"怪西人案"他被捕,靠陈立夫打招呼才脱身;1939年若非岩井英一全力营救,早就死在76号刑场。
抗战胜利后军统给他授中将衔,他却连夜逃往解放区,这个总在刀尖上跳舞的男人说过:"干这行就像在黑暗里洗衣服,永远不知道洗干净没有,只能一直洗下去。"
可命运给了他最残酷的玩笑,1955年潘汉年案发,袁殊被判12年,文革中又加刑8年。
在秦城监狱,他左腿残疾,脑血栓发作时连炉子都生不着。
直到1982年平反,组织结论里还留着"严重政治错误"的尾巴,只因他坚称当年向岩井英一透露潘汉年身份是奉命行事。
晚年他常对子女苦笑:"要不是潘汉年叫我钻狗洞,我何必背一辈子汉奸骂名?"
1987年深秋,76岁的袁殊在病床上喝完最后一口牛奶,轻轻说了句"关灯"。
这个让日本情报官写回忆录怀念、被军统通缉却无可奈何的传奇,走完了比《伪装者》更跌宕的人生。
他墓碑上没有刻任何头衔,就像他生前说的:"我这一生就像打麻将,明明做清一色,最后却被当成混一色和了牌。"
但历史记得,正是这些游走于黑白之间的"混一色",在至暗时刻点亮了隐秘战线的烽火。
yu
这么好的剧本,竟然没人拍成剧?可惜了。
自在安祥
比军统6哥还6[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