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啥天不亮就往地里钻?
你可能想象的农民干活:太阳晒到床上才起,吃顿像样的早餐,慢悠悠到地里,干15分钟就收工,回家吃好喝好,还能休闲娱乐。
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一年里也就那几个月农忙,这期间要除草、犁地、播种、护苗、施肥、除虫、收割、脱粒、晒粮、运粮……要是种了多季作物,这些活还得重复好几轮。
这几个月里,也不是想干就能干。下雨天基本没法干活,顶多扛着铁锹去看看田里积水;大太阳下虽然也有人干,但容易中暑太遭罪;夜里呢,乡下照明差,偶尔夏天赶活才会夜里干。所以,短短几个月里能干活的日子没多少,却要完成这么多事,哪还能等天亮?
天不亮就下地,是农时和生存压力逼出来的。春播时,气温回升的好时机一晃就过,错过最佳播种期,作物生长就受影响。
凌晨三四点,露水还没干,空气湿润,土壤湿度正好,这时候翻土播种,种子更容易扎根发芽。农民趁着凉快抓紧干活,等太阳升高,大半活都干完了。
秋收更是得抢时间,稻谷熟了遇雨会发芽发霉,玉米收晚了颗粒就不饱满。天还没亮,镰刀就在磨刀石上磨得锋利,地里的手电筒光晃来晃去,成串的稻穗被快速割倒,太阳出来时,大片稻田已经变成整齐的草垛,农民擦把汗,又忙着把粮食装车运走。
农忙时时间就是成本,雇人要工钱,租机械按小时算,多拖一天就多花一份钱。自家种地更是这样,省下的每一分都关系到一年的生计。
凌晨的田野里,拖拉机声此起彼伏,车灯照着潮湿的泥土,农民裹紧外套,在寒风里操作农具,就为了赶在下雨前把地耕完。
光照和气温也很关键。夏天正午,地面温度能超40度,长时间晒着容易中暑,还会灼伤作物叶子。农民就选清晨干活,等太阳毒辣了就回家,避开高温。冬天天亮得晚、气温低,为了多干点活,更是摸黑出门,扛着锄头、背着粪筐往田里去。
除了自然条件,生活需求也让农民不得不早起。喂完鸡鸭牛羊,处理完家里杂事,天刚有点亮就得下地。
农活干完,还得抽空去集市卖农产品,或者进城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天天这么忙,“披星戴月”成了农民的日常,背后是对土地的敬重,更是为了一家人能吃饱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