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钱学森”,他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一等功臣,是我国电磁弹射之父,让我国在海上挺直腰杆,这样的国之脊梁,怎能不令人敬佩? 马伟明出生在一个镇江的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日子紧巴,父母看着他不算强健的身子,曾动过让他辍学学修家电的念头,可老师们都舍不得。 这个数学总能考第一的孩子,眼神里那股对难题的执拗劲儿,分明是块搞学问的好材料。 1978 年高考恢复,马伟明填志愿时勾选了 “服从分配”,结果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了,这不是他最初的想法,却成了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军校的训练对瘦弱的他来说像座山,可他咬着牙跟上,把所有力气都花在了电气工程上。 那些缠绕的线圈、跳动的电流,在他眼里渐渐成了能撬动未来的支点。 毕业后他到海军工作,原以为能安下心搞研究,没想到日常琐事占去了大半时间,连备考研究生的空都挤不出来。 就在他有点迷茫的时候,张盖凡教授出现了。 这位老教授看出了他身上的科研潜力,不光鼓励他别放弃,还亲自去跟部队协调,帮他争取到了深造的机会。 1993年,马伟明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从此,他就一直致力于我国的科研事业。 那时候,中国的舰船动力系统大多得靠进口,西方国家把核心技术攥得紧紧的,根本不肯松手。 上世纪90年代初,部队进口了一批用于潜艇实验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验收的时候,马伟明发现这些设备有个致命问题。 那就是“固有振荡”,要是潜艇在海里跑着,这毛病很可能让整个系统瘫痪。 他向外国科学家讨教这个问题,迎来的却是意味不明的冷笑,从此,他铁了心要把这个难题啃下来。 那会儿的研究条件,说起来让人揪心。 实验室是用旧洗脸间改的,墙皮掉着渣,设备也简陋,前期经费就只有35000块。 马伟明甚至不是课题组的正式成员,可他不管这些,每天泡在里面,一画图纸就是大半夜,实验失败了就从头再来。 整整六年,不到40岁的他熬白了头,终于和他的同事们把这个困扰世界多年的难题解决了。 外国公司听说了,跑来想花150万买专利,马伟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技术是国家的,不能卖。” 2001年,因为他的卓越贡献,41岁的马伟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可他没停下脚步,心里清楚,舰船动力还有太多难关要闯。 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研究,这东西就像舰艇的“超级心脏”,能把电能分配得又高效又精准,军舰的战斗力一下子就能提上去。 更难的是电磁弹射技术。 这东西被几个军事强国死死捂着,美国光是搞这个就花了二十多年,砸进去几十亿美元,到现在福特级航母上的系统还在调试。 马伟明不信这个邪,领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建模、测试,有时候设备半夜突然炸了,他们扒开碎片接着试。 就这么着,短短几年,中国自己的舰船电磁发射系统就搞出来了。 后来福建舰亮相,全世界都盯着上面的电磁弹射系统,谁都知道,这背后是马伟明和他的团队熬了多少个通宵才拼出来的。 他搞出来的舰船发供电系统、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让中国在这方面跟世界强国站在了同一条线上。 还有些颠覆性的技术突破,直接给中国的深海利器安上了“撒手锏”。 这些年,马伟明带出来的团队里出了不少人才,个个能拼能创新,后来一批批科研成果能扎堆儿出来,跟这个团队的底子分不开。 他总说,搞科研不是为了出名,是因为“机电里还有没挖出来的宝贝”,还说“要做就做最前沿的,要领先就领先美国,不能等外国人做成了再跟着做”。 现在的马伟明,还是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不怎么出现在电视上。 可中国海军舰艇有了完全自主的“中国心”,在电磁弹射这些技术上,咱们从跟着别人跑到走在了前面,这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他就像一块埋头扎根的石头,默默撑着中国军工的底气,让咱们在深蓝大海上,腰杆挺得更直了。
“当代钱学森”,他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一等功臣,是我国电磁弹射之父,
星球拾光
2025-08-04 14:37: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