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欧洲和日本市场折腾得差不多了,下一步会不会把火力对准中国?这大概是当下全球经济圈最受关注的话题。距离8月12日中美贸易战关税暂停协议到期只剩一周,美国财长这两天突然放话"中美接近达成协议",可这协议到底是"续杯暂停键",还是藏着"降关税、回原点"的大招?全世界都在伸长脖子等答案,说不定还会有出人意料的反转。 说句扎心的,美国这套"先盟友后对手"的戏码,咱们看了好几年了。当年对欧盟加钢铝关税时,特朗普举着"公平贸易"大旗喊得震天响;转头收拾日本汽车产业,又搬出"国家安全"当万能挡箭牌。现在欧洲央行刚宣布降息刺激经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还在为半导体产业链焦虑,美国突然把目光转回太平洋西岸,很难不让人联想——是不是盟友那边的"韭菜"割得差不多了? 不过这次美国态度微妙得很。财长耶伦前脚刚说"接近达成协议",后脚就补了句"细节仍需打磨"。要知道,2018年贸易战开打时,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最高到过25%,现在部分商品税率还卡在19%。要是真能"分阶段下调",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绝对是利好;可要是只谈"暂停延期",那和没谈差不多——毕竟全球经济早不是三年前的模样了,美联储还在为40年新高的通胀头疼,中国新能源产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都涨到30%了,美国商人可等不起。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节点。8月12日这个截止日,刚好卡在美国大选关键期前两个月。拜登政府要是能在关税问题上交出"成绩单",多少能对冲选情压力;可要是谈崩了,中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品要是报复性涨价,美国消费者的钱包又要喊疼。所以现在这轮谈判,与其说是"谈协议",不如说是"算大账"——美国得权衡是继续用关税当武器,还是把中国供应链当"稳定器"。 说到底,贸易战从来不是"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的底气,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走的7000多亿美元利润,都是谈判桌上的筹码。这次协议能不能突破"暂停"层面,关键要看双方愿不愿意放下"对抗惯性",把蛋糕做大。毕竟,当欧洲还在为能源危机焦头烂额,日本正忙着应对日元贬值,中美要是能稳住经贸关系,对全球经济都是颗"定心丸"。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国在欧洲和日本市场折腾得差不多了,下一步会不会把火力对准中国?这大概是当下全球
静默的守望
2025-08-05 07:04: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