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长征三号甲的火箭发动机上出现了200多处裂纹,许多专家果断地说这个焊接

断代史鉴 2025-08-05 10:07:51

90年代,长征三号甲的火箭发动机上出现了200多处裂纹,许多专家果断地说这个焊接不合格,谁知一位普通焊工却站出来说,这些裂纹是假的! 1980年,高凤林刚从技校毕业,揣着年轻人的冲劲进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的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一脚踏进车间,看见那些庞然大物似的火箭发动机,他心里就有个声音在说,这辈子可能就跟这玩意儿耗上了。 没想到去,他就从毛头小子变成了头发带点白的老师傅,大伙儿都喊他火箭“心脏”的焊接人,还给了个特响亮的名号——“金手天焊”。 上世纪90年代,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要装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可这大喷管的焊接成了老大难。 这喷管延伸段是用248根细方管拼起来的,管壁薄得跟纸片似的,只有0.33毫米厚,所有焊缝加起来能有900米长。 焊接的时候,焊枪多在一个地方停0.1秒,管子要么烧穿要么焊漏,整台发动机可能就废了。 高凤林当时就跟自己较上劲了,一头扎进车间,白天黑夜连轴转,饭就在车间对付一口,困了就在旁边的椅子上眯一会儿,就这么熬了一个多月,总算把烧穿和焊漏这两个坎儿迈过去了。 可谁知道,刚松口气,X光检测结果就来了,说焊缝上有200多处裂纹,当时车间里的气氛一下子就僵了,好多人都觉得这型号怕是要黄了。 高凤林盯着检测报告,他凭着这些年跟发动机打交道的经验,总觉得不对劲。 年轻时胆子小,他小声嘟囔了一句“这不是真裂纹,是假象”,刚好被旁边的发动机总工程师听见了。 总工程师眼睛一亮,让他赶紧说说想法,他也顾不上紧张了,拿起图纸就比划开,从材料特性讲到结构特点,再说到自己焊接时的操作手法,一五一十分析下来,肯定地说这是假裂纹。 总工程师当机立断,马上请冶金部门的人来剖解分析,结果出来,还真跟高凤林说的一样,这个差点被放弃的发动机型号,终于被推上了试车台。 在航天这行当里,新火箭型号一出来,就意味着新的技术难关在等着,那时候全靠毅力撑着,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必须把这事儿搞定,不然之前的功夫全白费了。 就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想出了“反变形补偿法”,专门解决发动机喷管对接焊时的变形问题,这技术后来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还把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写成了书,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好多航天标准制定的时候,都少不了他的意见。 几十年下来,经他手焊接的发动机,助推着一百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冲上太空,占了中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还多。 有段时间,不少企业都盯上了高凤林这手绝活,有人找上门,说要给高薪,工资比他当时的高出好几倍,还许诺给两套北京的房子。 换作旁人,可能早就动心了,可高凤林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他说,每次看到自己参与焊接的发动机,把卫星稳稳当当送到太空,那种从心里涌上来的自豪感,多少钱都买不来。 要是真被别的企业挖走了,这辈子可能都体会不到这种被民族认可的满足感了。 在航天事业里,高凤林这样的工匠就是实打实的顶梁柱。 北斗导航能精准定位,嫦娥探月能顺利落月,载人航天能把航天员送上太空,还有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能扛起重任,这些国家重点工程能顺顺当当推进,高凤林在里面出了不少力。 一百多枚长征火箭靠他焊接的发动机飞上天,占了总数一半以上,这数摆出来,就知道他多重要了。 造大国重器,离不了这种默默干实事、手艺又顶尖的人,他们就像航天产业链上的隐形基石,看着不显眼,少了可真不行。 现在不少人找工作,先看工资多少、福利好不好,这也没毛病,可高凤林更在乎的是那份被民族认可的满足感,是看着自己的双手帮国家办成大事的自豪。 职业的价值不光能用钱来算,还有更金贵的精神追求,个人想过得好,和为国家出力,这俩事儿不矛盾。 高凤林的价值,不光在他自己手艺好,他编操作手册,让后来的人有章可循;参与制定航天标准,让整个行业的活儿更规范。 这可不是简单的教徒弟,是把自己的经验变成整个行业的财富,让一个人的突破带动一大群人的进步。 中国航天能一步步往上走,就是因为有不少像他这样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智慧拿出来,变成大家的本事。

0 阅读:21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9

用户10xxx59

3
2025-08-06 07:52

大国工匠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