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

历史探索者 2025-08-05 13:07:04

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但他说出女人名字时,大家脸色都变了。长子说:“那个女人进门,我们就断绝关系!“但茅以升还是把女人接进了家,还多了一个女儿。

子女们的强烈反对并非仅针对父亲再婚,更关键的是,这个“权桂云”是他们心中早有“前科”的人,与他们敬爱的母亲戴传蕙的痛苦人生紧密相连。

在他们看来,父亲与这个女人持续数十年的隐秘关系,正是导致母亲忧郁早逝的关键因素,母亲尸骨未寒,父亲就要将这段情缘公开并带进家门,无疑是对母亲情感的二次伤害,是他们情感上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在中国桥梁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一九三七年,他主持设计并建成了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破了外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他不仅是杰出的工程师,也是重要的教育家和学术带头人,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他的事业成就辉煌,堪称“最美奋斗者”。

然而,这位公共领域的英雄,在个人生活上却经历了截然不同的轨迹,他的第一段婚姻始于传统包办。

17岁时,在父母安排下,他与戴传蕙成婚, 婚后不久,他就继续求学并留学海外,是戴传蕙在后方默默操持整个家,1919年茅以升学成归国,两人才真正安定下来。

这段旧式婚姻早年间也算平稳,戴传蕙深知丈夫肩上的重任,心甘情愿付出一切,由于茅以升工作需要在全国多所大学任教,生活极不稳定。

在最初的十几年里,为了跟随丈夫,妻子带着孩子们竟然搬了8次家,频繁的迁徙,不断适应新环境、安顿家小、为孩子找学校,对一个家庭主妇的身心都是巨大消耗。

这种长期的不安定和重压,悄然侵蚀她的健康。

一九三零年前后,丈夫因负责的淮海洪水堤坝溃决而被撤掉职位,这成为压垮妻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就操心的性格,加上对丈夫前途的极度忧虑,让她日夜难安,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精神状况一落千丈,不得不返回故乡静养疗病。二人就此开始了长期的分居。

正是在妻子离乡养病期间,茅以升遇到了权桂云,年轻、贫穷的权桂云,不知是让茅以升心生同情还是爱慕。

在妻子不在身边的孤寂岁月里,他与权桂云走在了一起,建立了亲密关系,并公开同居,后来,他们还有了一个女儿。

对于丈夫身边发生的这一切,远在家乡养病的戴传蕙毫不知情,她依然牵挂着丈夫的冷暖,担心他一人生活的艰辛。

她想不到,丈夫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剧变,这段在子女眼中视为“背叛”的关系,在隐秘中持续多年。

但终究纸包不住火,丈夫与另一个女人长期同居并有女儿的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妻子及逐渐长大的孩子们耳中。

这对妻子脆弱的心灵是毁灭性打击,她苦苦支撑的家,丈夫竟早已与别人另有一个“家”,支撑她信念的支柱崩塌了。

已经严重的抑郁症急剧恶化,最终,巨大的精神痛苦超出了她的承受极限,1967年,戴传蕙带着深深的失望与遗憾黯然离世。

因此,当1968年他不顾子女强烈反对,执意将权桂云母女接进家门时,在子女们看来,这等同于将他们母亲经受的屈辱与痛苦彻底合法化并摆到台面上。

他们无法原谅父亲在母亲尸骨未寒之际的无情之举,积累多年的怒火和对母亲的疼惜瞬间爆发,在他们心中,接受这对母女,就等于背叛了含辛茹苦抚养他们、最终心碎而亡的母亲。

这种强烈的伦理情感让他们做出了最决绝的选择,与父亲断绝关系,子女们纷纷离开,曾经热闹的家变得冷冷清清。

晚年的茅以升尝到了深深的孤寂,当老迈多病,倍感苍凉之时,他才明白亲情的温暖多么可贵,他迫切渴望修复与子女的关系,重拾天伦之乐。

然而,当他真心想去寻找时,却发现子女们早已音讯杳然,当年的决裂太过彻底,他竟连孩子们的去向都无从打听。

修补亲情之路被彻底堵死,曾经辉煌的老人,只能在空旷的家中独自咀嚼晚景的凄凉与巨大的家庭遗憾,直至1989年离世。

他的一生,在事业的万丈光芒之下,显现出的是个人生活角落里无法弥合的裂痕和家庭破碎的巨大阴影。

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再辉煌的成就,也难以完全覆盖或抹平在情感与家庭选择上造成的伤害。

有时,当醒悟到来时,为时已晚,那些曾经被忽视或伤害的感情纽带,一旦断裂,如同破碎的镜子,即便努力拼合,裂痕也永远存在。

平衡个人抱负与家庭责任,在情感的道路上谨慎选择,是每个人,尤其是肩负重任的人,必须面对和慎重处理的课题。

历史人物的经历,其背后情感困局带来的警示,依然值得我们认真聆听。

0 阅读:1
历史探索者

历史探索者

历史是文化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