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的可怕!”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一名乘客突然扭伤了脚,疼得直冒冷汗。列车员赶紧广播寻找医生,不料一名13岁的男孩拿着急救包冲了过来。他先是判断对方没有骨折,接着就熟练地包扎起伤口。男孩表示:自己是铁人三项运动员,所以懂一些急救知识! 在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当时,有位乘客扭伤了脚踝,疼得直冒冷汗,列车员正急得满头大汗广播寻医。谁知,这个13岁少年提着急救包,就这么沉着地走到了伤者面前。 密闭移动的车厢里,任何意外都可能被放大。喉咙卡了花椒、孩子突发癫痫、乘客急性阑尾炎发作,这些事在铁轨上并不罕见。专业医生远在天边,现场的第一分钟,几乎就是救援的黄金时间。 而当广播响起时,这个少年没有半点犹豫。他跟在先过去查看情况的母亲身后,主动上前接手。很多同龄人或许还在发愣,他却已经蹲下身,冷静检查伤势,判断没有骨折。 紧接着,他打开急救包,消毒、上药、包扎,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连见多识广的列车员都看呆了。这份超出年龄的镇定,源自十足的底气。有人问他怕不怕,他挠挠头,说得坦然:“学过就敢上手”。 这份“可怕”的实力,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事后人们才晓得,这男孩练了三年铁人三项。对这个项目的运动员来说,磕碰受伤是家常便饭,处理伤口几乎是生存必备技能。而他随身携带急救包,则是教练反复叮嘱养成的“职业习惯”。 这种习惯的核心,早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内化成了一种准则:有能力时,就要随时准备给别人搭把手。 这种专业素养的普及并非孤例。很多列车乘务员也接受过“海姆立克法”一类的急救培训,以应对突发状况。少年的个人准备和乘务员的职业培训,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共同证明了急救知识在公共空间里的巨大价值。 少年的行为在网上传开后,收获了“小超人”的称号。有条评论说得尤其到位:“热心肠加真本事,比只会说漂亮话的强多了。” 这件事也给教育提了个醒:一个孩子的强大,远不只看分数,更要看他能不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在真实的社会场景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一份力量。 说到底,那句“强的可怕”,赞的早已不是处理脚踝的技术。它是一种由专业训练铸就的“底气”,由家庭教育引导出的“担当”,和一份发自内心的“热心肠”共同熔炼出的综合素质。 少年的举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人靠谱的样子,也引发了我们对公共安全和社会责任的思考,这种关键时刻能顶上的力量,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安全感。 信源:星视频
“亏大了!一分钟损失38万!”上海女子赤身裸体蒸桑拿,不料男保安突然闯入将她看光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