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记者质问我国学者高志凯:难道中国不愿意尊重国际法吗?海牙国际裁决否定了中国

飞绿说历史 2025-08-05 15:25:12

英国一记者质问我国学者高志凯:难道中国不愿意尊重国际法吗?海牙国际裁决否定了中国对南海航道的主权。而高志凯的回应实在太霸气了!   面对质问,高志凯没有回避。他第一句话就挑明了问题核心:“一个由日本右翼主导、欧美学者操盘的仲裁庭,怎么能代表整个国际社会?”   这句话不重,却击中要害。2016年的海牙仲裁案,仲裁庭五名仲裁员无一来自中国或东南亚国家。   而这场仲裁的主导者柳井俊二曾是日本外务省核心人物,立场早已偏向菲律宾一边。   更荒唐的是,这场仲裁的发起者,菲律宾根本没提前和中国协商,而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3条明文规定的义务。程序不正,结果又怎能服人?   高志凯进一步指出,美国自己都不是《公约》缔约国,却总在拿这份条约来要求中国遵守,像极了一个没考驾照的人,一边开车一边指责别人违反交通规则。   而最经典的反击,来自一个对比,仲裁庭竟然把中国实际控制、驻军常驻的太平岛定性为“礁”,却对日本无人居住、只有几块礁石的冲之鸟礁承认“岛”的地位。   高志凯没有止步于批评程序,更从历史文件中找到了“南海归属”的法律锚点。   他指出,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明确规定菲律宾的西部疆界是东经118度,而仁爱礁、黄岩岛都在这条线以西。这些岛礁压根就不在菲律宾的法定领土范围内。   到了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书和战后安排同样确认南海岛礁归还中国,美国作为战后秩序主导国之一从未提出异议。   换句话说,菲律宾所谓的“主权”要求,不仅无视历史,还违反了当年它自己的宗主国美国制定的边界线。   西方媒体习惯把南海争议简化为“航行自由”,可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航道是否畅通。   高志凯点破迷局,南海航道每天有超过6万艘船只通行,从未发生中国阻碍正常航行的案例。   所谓“航行自由受威胁”,其实是美国军舰在中国家门口搞抵近侦察,然后反过来指责中国“不讲规则”。   讽刺的是美国在菲律宾建立多个军事基地,其中一个离仁爱礁不到260公里。   而且美国还向菲方传授所谓“狼群战术”,显然不是为了维护什么国际秩序,而是赤裸裸的地缘对抗。   美国嘴上讲“国际法”,行动上却在加速南海军事化,这种“双面人格”,高志凯一句话戳破,“你们不是在谈规则,是在谈权力。”   而菲律宾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越来越像一个被牵线的棋子。今年马科斯访美时希望调整关税政策,结果非但没得到实惠,还被美国要求对中国产品加税。   关税从20%降到19%,但对美国产品全面零关税,菲律宾换来的不过是个政治口头承诺,经济上却吃了大亏。   中国的回应不再只是外交抗议。7月初,中国海警在仁爱礁附近对非法侵入的菲方人员进行执法,收缴武器、驱离船只,整个过程不到六分钟,且没有发生流血冲突。   这场“非战争军事行动”精准高效,展示了中国在维护海上主权上的能力与底线。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以区域机制取代西方仲裁,真正建立规则共识。   目前已有66个国家公开支持中国对仲裁案的否定立场,包括俄罗斯、巴西等重要新兴经济体。这个数字正在打破西方惯用的“国际共识”叙事模式。   而在岛礁建设方面,中国已在多个关键点位形成“海、空、岛”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不仅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也为未来可能的谈判提供了战略支撑。规则不能只靠嘴说,实力才是底层保障。   高志凯最后总结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存在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美国。我们不靠胁迫赢得尊重。”   这不是情绪化表达,而是一种文明底气的体现。5000年的国家,不会因为一纸仲裁书就否定历史,也不会为了短期利益出卖主权。   在南海这个国际焦点上,中国没有回避争议,也没有退让底线。面对记者犀利的提问,高志凯用法理、历史、现实三重逻辑,打出了教科书式的回应。   他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情绪化,而是用事实和规则反击了“国际法”被滥用的现象。   这场交锋,不只是语言的胜利,更是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逐步掌握主动权的写照。   信息来源: 《中国不接受!“南海仲裁案裁决”是一张非法无效没有拘束力的废纸》——央视新闻

0 阅读:383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