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九三阅兵前夕,一封来自北京的请柬,悄然寄往一些早已被遗忘的角落,收件人是一群年近百岁的老人,请柬上没有提阅兵方阵,更没提什么尖端武器,只是为他们留出了天安门城楼最尊贵的位置。 而这群老人,都来自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在八十多年前,他们曾在衡阳的焦土上死战四十七天,也曾在台儿庄的泥泞里听过那句“士兵打光了,长官上去填”的命令,更曾在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为驼峰航线披荆斩棘。 但是,战场的硝烟散去后,他们的身影连同他们的功绩,却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成为了某种不便提及的尴尬。 从枪林弹雨到观礼台,这横跨八十年的距离,如何被一纸请柬缝合? 要读懂这份请柬的分量,绕不开那些一度被刻意模糊的史实,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至少22次大会战,大小战斗上千次,付出了超过320万官兵的伤亡。 这些不是空洞的统计,而是上海四行仓库里的呐喊,是湖南衡阳城下的悲歌,证据至今还立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里。 那里埋着三千多名远征军将士的遗骨,每一块墓碑上都清晰刻着“中华民国”的字样,无声诉说着一段无法分割的民族共同记忆。 正是基于对这段历史的再正视,这封请柬才显得极有分量,国务院在宣布安排时说得很实在:“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 这句话,不是场面话,而是一次国家层面的郑重表态,更值得琢磨的,是一个体恤入微的细节。 前几年的阅兵,还安排过老兵方阵,让他们挺直腰板接受检阅,场面非常感人,但对这些百岁老人而言,终究是种负担。 而这一次,北京选择让他们安坐观礼,不再辛苦列队,这种安排,显然少了些仪式性的场面,却多了份发自内心的体恤和尊荣。 对于那些在漫长岁月里可能受过委屈、甚至被边缘化的老兵来说,这份邀请就是一场迟到太久的正名,足以慰藉余生。 当抗日名将张自忠的孙子、九十五岁的张庆成先生坐着轮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时,这个身影本身,就是历史和解的最好注脚。 这封请柬的份量,很快也传过了海峡,在台湾的社交媒体上,许多人最初的反应是“没想到”,紧接着,一股自发的“历史寻根”热潮涌动起来。 不少台湾年轻人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祖辈的抗战故事,主动去了解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甚至有人翻出2015年阅兵时,国共老兵并肩走在方阵最前列的照片,感慨道:“当年他们走在最前,现如今他们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历史没有忘记他们。” 这种共鸣恰恰说明,两岸之间基于血脉和共同苦难的联结,远比一些人想象的要坚韧,这些老兵的存在,就是两岸曾是命运共同体的证据。 更有意思的是,将远征军重新纳入宏大叙事,也顺带打开了另一道更复杂的历史伤口,根据日方档案,当年曾有大量台湾青年被日军强征入“高砂义勇队”,被迫在滇缅战场上与中国军队兵戎相见。 这一史实,有力地击破了某些势力试图塑造的单一历史叙事,也让两岸对那段历史的共同反思,有了更复杂却也更真实的维度。 而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这枚小小的请柬,显然还有更深一层的考量,阅兵当年,正值《开罗宣言》签署八十周年。 北京高调肯定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功绩,无疑是向全世界重申这份国际法文件规定“台湾归还中国”的历史与法理基础。 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媒也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在国家级庆典上正式肯定昔日对手的贡献,并展现出处理复杂历史问题时的高度自信。 这种包容的姿态,正如中方代表曾在联合国所言:“我们邀请国民党老兵,不是为了清算旧账,而是为了守护共同的记忆,”比起展示任何新式武器,这种格局和气度,更能彰显一个国家的真正底气。 当九三阅兵的礼炮响彻云霄,当整齐的方阵走过天安门,那些安坐在观礼台上的耄耋老兵,神情平静。 他们饱经沧桑的脸庞,倒映着这个国家从苦难走向强盛的缩影,他们亲眼见证的这番景象,是对所有牺牲者最好的告慰。 【信源】中国军网---重磅!阅兵安排,来了!
够直接!馆长谈到想来北京看阅兵主要原因时说出:“因为这也是我们的军队!”馆长在
【1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