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制砚的材质,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和探索,并且在数千前的使用中,逐渐淘汰了诸多不宜研墨者,最终仍以石材砚屹立于砚林之首。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书写工具早已由毛笔、能够贮存墨汁的钢笔、一次性圆珠笔到数码产品替代。 但是在这些出现之前砚台和墨等文房用具,一直影响着文人千百年的学习生活,他们为文明的保存与传播起着不朽的作用,这是其历史价值的体现。 而在现今,我国很多出产优良石材的地区仍在制造石砚,这说明砚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国砚石材质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砚的技艺也在不断革新。 曾经作为砚台材质的有:石头、泥瓦、玉石、漆砂、金属。石砚是中国砚台中最主要的一类。 石砚虽然起源最早,但唐代之前没有被广泛使用,自唐代以来,很多地方出产的石材逐渐被人们开采使用,石砚中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就占据了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之三。 到了宋代,石砚就凭借其“滑不拒墨,涩不留笔,呵气可研”等诸多优点取代了其他砚材。 泥瓦砚包括陶砚、瓷砚、紫砂砚、澄泥砚、瓦砚、砖砚等。泥瓦类与石质是砚材的两大类别。陶砚在汉代至唐代较为普及。 瓷砚在我国三国时期最早出现,为青釉瓷,砚式与汉砚相似,砚堂中央研墨处不施釉,以利发墨。 宋以后,石质砚被广泛使用,陶瓷砚退居其次。到了明清时期瓷砚重新繁荣起来,并且生产重心转移到江西景德镇。 这时,瓷砚从胎质、釉色、彩绘及装饰处理上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景德镇瓷砚品种繁多,不仅有青花瓷砚、青花五彩瓷砚、粉彩瓷砚,甚至还出现了绞胎瓷砚,尽展千年瓷都风采。 漆砂砚以木材或麻布为胎,用生漆调入带颗粒、助研磨的砂质髹成砚面。此砚胎质轻巧,坚细耐磨,结合木雕和漆进行装饰,出现于西汉,在清代风行一时。 木砚在西晋已出现,由于木材容易腐烂不利于保存,流传下来的较少。玉砚始于汉代。曾用来做砚台的玉有玛瑙、水晶、青玉、碧玉等珍贵玉石。 清代以后,玉砚基本绝迹,玉的硬度高,雕琢比石砚困难,因此制作都比较简单。虽然玉砚质地细腻、坚固且不渗水,不伤笔毫,但滑而拒墨,不利于发墨,实用价值不高。 金属砚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是作为砚台的砚匣出现的。有铜砚、铁砚、银砚等,以铜砚居多。 有的铜砚还嵌有宝石非常夺目。另外由于金属具有较强的导热性,并且耐高温,在砚石下置一金属盒用以放置炭火给砚堂加温,因此很多金属砚便作为暖砚以防冬天墨汁结冻。 砚的器型有很多,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以实用与否为转移,以实用为目的的砚的形态主要有四个类别:扁形、足支形、暖砚形和抄手形。在这其中,扁形砚出现最早,也最为普遍。 扁形砚顾名思义,其器型低矮扁平,这是出于研磨时对稳定性的要求。具体又可细分为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和随意形。 几何形,亦称规矩形,指砚的外形呈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八角形等。这类砚的款式有着严格的尺寸和规格的限定,是人们千百年来在制作和使用砚台中得出的最佳尺寸和视觉审美定式。 仿生形,指砚的外形模仿动物、植物的形状。如蝉形砚、猫形砚、海螺砚、鹅形砚、佛手瓜砚、竹形砚等等。 都与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常常是他们写诗作画的题材,并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什物形,指砚的外形模仿一些常见的日常用品。 如钟形砚、琴形砚、鼓形砚、瓶形砚、井形砚等等。这些物品多为文人政客的日常用品,或文玩清供,对他们的治学和从仕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时刻提醒和鼓励自己。 随形砚,又称异形砚或花式砚,它是与几何形、仿物形相区别的一类砚式。这种砚外形略加处理或直接保留石材原形,借助砚材的纹理,再在砚面进行一些必要的雕刻创作的砚式。 随形砚在雕刻题材的选择上是十分广泛和全面的,可谓山水、亭台楼阁无所不取,人物、飞禽、走兽、虫鱼无所不包,并且在营造画面上是其他形态砚雕所无法比拟的。 这种砚式打破限制,不断创新,具有非常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一种砚式。
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制砚的材质,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和探索,并且在数千前的使用中,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05 18:59:0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