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竹刻的发展现状,宝庆竹刻正是竹刻艺术鼎盛时期,明清期间发展起来的,在承袭了数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05 21:59:11

宝庆竹刻的发展现状,宝庆竹刻正是竹刻艺术鼎盛时期,明清期间发展起来的,在承袭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借鉴了其他地域的竹刻艺术特点的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应用独特的竹刻技法,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竹雕、竹刻的艺术特色,一直延续至今。   成为湖湘民间美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艺术载体之一,也成为我们研究湖湘文化艺术的重要着手点和突破口。   宝庆竹刻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的竹刻艺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   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   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   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   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   宝庆竹刻的历代大师们,擅长于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但在20世纪90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现仅存的二十多名老艺人亦年事渐高。宝庆竹刻正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西方工业革命使欧洲原始文化艺术损失殆尽的教训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机构强烈呼吁各国建立保护民俗和民间艺术的机制。   在这大的国际背景的前提下,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邵阳市的“宝庆竹刻”榜上有名。   调查研究、抢救保护、发展“宝庆竹刻”民间艺术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南省邵阳市的曾剑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宝庆竹刻是一门独特的湖南民间艺术,一根根平凡的竹子在这些艺人的手上由自然品变为艺术品,散发出了更为迷人的魅力。   并向人们展现出这门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他们个人在传承基础上的独创精神,推动了中国民间竹雕的发展。   作为民间艺术,宝庆竹刻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它深刻渗透在当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象的展现出当地的民俗和民风。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宝庆竹刻这种民间艺术出现了生存危机,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   宝庆竹刻是湖南民间艺术的珍宝,优秀而丰富多彩的宝庆竹刻艺术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是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   但是宝庆竹刻艺术只剩下传人不多,且以老年人居多,绝技绝活濒临失传。   宝庆竹刻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反映着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其图像艺术的沿革与发展也折射出湖南文化发展历史和轨迹。   拥有悠久历史的宝庆竹刻不但在中国,也在世界上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保存像“宝庆竹刻”这类传统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质朴的民俗、民风等人文内涵,造型构成风格,对于提高艺术设计的传统素养,具有借鉴意义。

0 阅读:0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