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想开了!”2023年,男子身患癌症晚期,无力回天放弃治疗后,他买了一箱啤酒,独自一人喝了起来,身上还插着管子。医生劝他别喝,说喝酒病情更严重,可男子却说:不怕,早死晚死都得死,不如想喝啥喝啥,想吃啥吃啥! “医生,你说我这病还能喝几回?”张建军(化名)抱着一箱冰啤酒,身上插着的管子还在晃荡。护士长记得清楚,这个插着胃管还坚持要碰杯的男人,让整个医院都陷入了沉默。 在肿瘤科工作十几年的主治医师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患者,晚期肝癌伴肺转移,生存期预估不超过三个月。可张建军拒绝继续化疗时的表情,却像中了彩票,他办理了出院手续,买了平时舍不得喝的进口啤酒。 像张建军一样的“临终狂欢”并非个例,一些癌症终末期患者常常会选择中断治疗,一方面是希望把钱留给家人,一方面也是想享受一下生命最后的时光。正如一名专家所说,或许当死亡成为确定项,有些人反而挣脱了恐惧的枷锁。 张建军的主治医生后来在病例讨论会上说:“那天我劝他别喝酒,可他说‘医生,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的命已经不在你手里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医学的尽头不是治愈,而是陪伴。” 我们习惯将患者简单归类为"积极治疗"或"放弃等死",却忽视了中间地带的生存尊严。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张建军故事的讨论持续发酵。有网友晒出自己亲人类似的经历:“我父亲最后的日子拒绝住院,每天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喝茶,那段时间反而是生病以来最开心的日子。” 对此,有人赞叹“这才是活明白了”,但更多癌症幸存者强调“我靠规范治疗多活了八年”。一位癌症患者在评论区写道:“我不赞成他的做法,但我理解他的选择。”这句话或许最能概括这场争论的本质:死亡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面对它的方式都值得尊重。 当死亡从抽象概念变成具体倒计时,或许这种“带醉意的告别”才是对生命最诚实的礼赞。所以在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该为“有尊严的撤退”保留一席之地? 张建军的故事没有标准答案,但它提醒我们:在生死面前,没有人能替别人做决定。医学可以延长生命,但生命的质量,终究要由当事人自己定义。 或许,真正的临终关怀,不是劝人“再坚持一下”,而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走完最后一程。或许,这不是放弃治疗,而是选择另一种活法。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这是想开了!”2023年,男子身患癌症晚期,无力回天放弃治疗后,他买了一箱啤酒
万象快报侠
2025-08-06 00:06: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