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5年,北周公主宇文娥英,看见眼前的美酒,嗫嚅道:“早该料到,舅舅好狠心。”说完,她举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啪”,杯碎人亡。
那年的长安城,秋风已带寒意,前北周公主宇文娥英盯着眼前那杯御赐的毒酒,指尖发颤,几个月前,她的丈夫李敏刚被处死,如今轮到自己。
她想起元宵节时宫中璀璨的夜明珠,舅舅隋炀帝杨广还笑着递给她一盏花灯,可如今,那点温情碎得比酒杯还彻底。
宇文娥英生来便是北周最尊贵的公主,父亲宇文赟是北周宣帝,母亲杨丽华是皇太后,外公杨坚则是隋朝开国皇帝,但这份尊贵只持续到她的童年。
581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北周宇文皇族几乎被屠戮殆尽,母亲杨丽华因是杨坚长女,被改封“乐平公主”,宇文娥英则从公主降为前朝余脉。
母亲成了她唯一的依靠,杨丽华深知宫廷险恶,竭力为女儿铺路,586年,她亲自为宇文娥英选婿,从数百贵族子弟中挑中了李敏,幽州总管李崇之子。
李敏英俊擅艺,在隋文帝杨坚面前歌舞时,皇帝一高兴便封了他柱国之职,这场婚姻表面风光:婚礼按公主规格操办,李敏借一品仪仗迎亲,食邑五千户,官至屯卫将军,可宇文娥英不知道,这份“恩宠”早已标好了价码。
609年,杨丽华随隋炀帝西巡时病逝于张掖,临终前,她拉着弟弟杨广的手托孤:“我只有这一个女儿,食邑全给李敏,求你护他们平安。”
杨广应允了,此后,宇文娥英夫妇仍享厚禄,李敏更被委以重任,征高句丽时任新城道军将,后督运辽东粮草。
表面看,杨广待外甥女不薄, 每逢节庆,宇文娥英携厚礼入宫,杨广也笑脸相迎,但暗流早已涌动,李敏的小名“洪儿”犯了忌讳。
隋文帝杨坚曾梦见洪水淹长安,民间又传谶语“桃李子,洪水绕杨山”,暗指李氏将取代杨氏,杨广日渐疑心,某日竟直接对李敏说:“你名应图谶,不如自尽。”
李敏吓得联络堂叔李浑商议,反被政敌宇文述抓住把柄。
615年春,宇文述诬告李浑、李敏谋反,杨广将李氏全族下狱,但审讯多日无果,宇文述便盯上宇文娥英,她是杨广外甥女,若她“作证”,此案必成。
宇文述软硬兼施:“公主是皇亲,还怕找不到新驸马?李家必倒,您按我说的写状子,定保平安!”
此时的宇文娥英已六神无主,母亲去世后,她终日惶恐舅舅翻脸;女儿李静训早夭更让她心如死灰;丈夫近年屡次推拒入宫,夫妻早已疏远。
在宇文述诱导下,她写下证词:“李浑欲趁陛下渡辽河时,联合将领拥立李敏为帝。”
这份伪证成了催命符,三月初五,李敏、李浑等三十二名李氏男丁被处死,三族流放岭南吗,宇文娥英虽暂保性命,却被软禁宫中。
李氏覆灭后,宇文娥英才想通关窍,杨广杀李敏,不仅因谶语,更因她的身份,前朝公主若与权臣结合,本身就是威胁。
当年杨坚屠戮宇文皇族时,唯独留下她,是因母亲以“让天下”之功换得,如今母亲已死,自己又卷入谋反案,舅舅岂会再留隐患?
几个月后,一杯毒酒送至宇文娥英面前,宫人冷声道:“陛下说,您该体面些。”她想起元宵节那盏花灯,想起母亲临终托付,最终仰头饮尽,那年深秋,北周最后一位直系血脉悄无声息地消逝在隋宫。
宇文娥英的死在史书中仅一句“数月后亦赐鸩”,却衬出出隋炀帝统治的残酷,李敏案后,关陇贵族与杨广离心离德。
李渊开始装病避祸,五年后起兵反隋;宇文述虽得杨广泪谢“保全社稷”,其子宇文士及却投奔李渊,成为唐朝开国功臣。
而宇文娥英的悲剧早被母亲预见,杨丽华一生挣扎,为保娘家容忍父亲篡位,为护女儿苦心经营婚姻,甚至用食邑换承诺。
但她低估了权力机器的冰冷,在帝王眼中,亲情不过是权斗的筹码,前朝血脉终究是必须拔除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