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查无此人的“院士”,却在各地校园与医院登堂入室,上演了长达数年的权威模仿秀

森森视野 2025-08-06 11:15:29

一个查无此人的“院士”,却在各地校园与医院登堂入室,上演了长达数年的权威模仿秀 “阮少平院士”的江湖传说,终结于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打开中国科学院官网的院士名单页面。 输入姓名,按下搜索:查无此人。外籍院士名单?无。已故院士名录?无。从头翻到尾,根本没有“阮少平”三个字。 但这丝毫不妨碍他顶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金字招牌,行走于广东惠州、东莞、广州等多地小学的开学典礼、课程导师席,甚至公立医院的接待室里。 01 “院士”的巡回演出,从小学开学典礼开始 2024年9月,广东惠州罗浮山泰学学校迎来“必须铭记的日子”。学校公众号发文热烈欢迎“阮少平院士”与另一位“呼延惠院士”,郑重宣布阮少平的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被聘为“天地人课程导师”,校方期待他“带领中国顶尖科技教授”为学校赋能。 类似场景反复上演: 2023年2月,他现身东莞某小学“指导”,学校介绍他不仅是“中科院院士”,还是“中医阮顺堂创始人”“北京阮顺堂中医院院长”“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 2024年2月,广州某小学开学典礼上,他作为“院士”发言,教育孩子们“牢记英雄牺牲,感恩祖国”。 直至今年7月,他的公开活动仍未停止,足迹遍布多省。更令人瞠目的是,他甚至在博罗县中医医院开展“指导工作”,县卫健局副局长全程陪同,期待他推动“中医传承创新”。 02 假面舞会,为何无人摘下面具? 当“院士”标签被高高挂起,似乎就自动屏蔽了所有质疑。一个手机就能完成的验证动作,竟被集体忽略了。 中科院官网的院士名录完全公开透明,没有隐藏名单,没有“内部院士”。只需几分钟,输入一个名字,骗局就会瞬间崩塌。 可悲的是,所有邀请他的单位——从小学到医院——无一去做这件事。 为什么没人查?因为“院士”二字已经成了万能通行证。 学校需要他“增光添彩”,企业需要他“牌面拉满”,公务活动需要他证明“层级够高”。在功利性崇拜的滤镜下,真假变得次要。只要PPT工整、发言不出错、照片显得“权威”,大家便心照不宣地配合演出。 更讽刺的是,骗子的活跃反而成了他的护身符。一家单位邀请了他,合照便成为他打入下一家的“信用背书”;媒体报道的堆积,又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威人设”。谎言滚雪球般壮大,最终无人敢疑,甚至不屑去疑。 03 打假之后:匆忙删文与“朋友身份” 随着澎湃新闻揭穿骗局,涉事单位连夜上演“消失术”。罗浮山泰学学校迅速删光公众号文章,面对追问,工作人员轻描淡写:“他是以朋友身份来的,不是学校专门请的。” 仿佛删除键一按,责任就能一键清零。当初的热情报道、隆重接待、乃至将假院士言论奉为圭臬的种种操作,瞬间蒸发在数字虚空里。 而那位自称“阮小七二十七代传人”“古法针灸传承人”的阮少平,其真实背景依然成谜。他像一滴油滑落水中,留下一圈尴尬的涟漪,却不见真身。 当“阮少平”们只需打印一张假头衔的纸,就能轻松踏入校园主席台、医院贵宾室;当主办方只关心“嘉宾名头够不够响”,却懒得花一分钟查证——这才是比骗子更荒诞的黑色幽默。 权威的光环本应来自真实的成就,如今却沦为可复制的戏服。 下一次,若另一个“李少平”“王少平”换上同样戏服,拿着同样的PPT模板,我们会不会再次集体鼓掌? “你们信权威,还是信搜索框?” 这个骗子留给社会的问题,比他的身份更值得深思。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 | 2025年8月5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 (网易新闻 | 2025年8月6日 | 《披上“中科院”外衣,冒充“院士”横行中小学、骗过一堆学校和单位》)

0 阅读:60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