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邱行湘去台湾探亲,回国前,蒋纬国给了他一大笔钱,邱行湘却说:“我这次来台是探亲访友,不是叫花子伸手要钱!”可对方又使出新手段。 邱行湘面对蒋纬国递来的厚厚一叠美金,严肃的说:“我这次来台是探亲访友,不是叫花子伸手要钱!” 这句拒绝,直接让蒋纬国懵了。 但却体现了邱行湘从“邱老虎”到“新公民”的传奇一生。 邱行湘在1907年生于江苏溧阳,18岁便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是根正苗红的“天子门生”。 他崇拜蒋介石到了骨子里,不仅剃光头、不沾烟酒,甚至连蒋介石的小动作都刻意模仿。 因此,他得了个“小蒋介石”的绰号。 在抗日战场上,他确实不负“邱老虎”的威名。 从淞沪会战的罗店血战,到宜兴神山的急行军截敌,再到石牌保卫战的七昼夜浴血,邱行湘屡建战功。 这份血性与勇武,为他赢得了蒋介石的青睐,被赐名“邱老虎”,官至少将。 然而,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洛阳告急。 蒋介石故意临阵换将,罢免了原师长,将守卫洛阳的重担交给了邱行湘。 而蒋经国更是“贴心”地为他张罗相亲,试图笼络他。 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彻底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邱行湘感念“知遇之恩”,立下与洛阳共存亡的誓言。 但他强征十万民夫修筑工事,这样的行为与民心相背。 1948年3月14日,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攻克洛阳,邱行湘兵败被俘。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误以为他死了,还为他开了追悼会,得知被活捉后,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被俘的邱行湘,被送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在这里关押着杜聿明、宋希濂、黄维、康泽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 邱行湘因体格健壮、干活卖力,被选为第一组组长,杜聿明、康泽等人都成了他的组员。 他放下身段,挑粪、种菜、挖沟、烧饭样样都干。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功德林组织战犯为志愿军炒制干粮支援前线。 邱行湘扛起两百斤的麻袋毫不费力,挥舞铁铲在锅台前汗如雨下。 他曾感慨,要把在洛阳打仗的力气使出来,为胜利的一方出力,是保家卫国的光荣。 这份转变,是他思想开始认同新中国的萌芽。 他看不惯“永动机”研究的学长黄维,曾公开批评,也曾在分饭时,因康泽只顾自己挑肉沫而呵斥其不顾及年迈的王陵基,展现了耿直与公正。 沈醉后来评价他是功德林里最“硬核”的战犯之一。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邱行湘作为首批表现良好的战犯获得特赦。 走出功德林大门,他直奔清华大学,找到黄维的女儿黄敏南。 这位深明大义的教师对父亲的固执表达了无奈。 紧接着,邱行湘赶回江苏溧阳老家,见到了三十多年未见的85岁的老母亲。 而母亲已双目近乎失明,邱行湘跪倒在母亲面前,声声呼唤“娘,我是老四行湘”时,老人放声痛哭。 母子重逢,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获得新生的邱行湘,被政府安排了工作。 生活稳定后,经人介绍,54岁的他与张玉珍女士结为连理。 张玉珍贤惠能干,烧得一手好菜,连末代皇帝溥仪都曾夸赞过她的红烧肉和糖醋带鱼。 两人婚后生活美满,59岁时,邱行湘晚年得子邱晓辉。 此后的他,始终保持着节俭的本色。 即便儿子吃饭时米粒掉在地上,也会责令捡起吃掉,不忘农民出身的根本。 80年代,两岸关系缓和。 邱行湘申请赴台探亲获得批准。 在台湾高雄,他与阔别数十年的五弟、六弟终于团聚。 弟弟们希望他留在台湾安度晚年。 然而,邱行湘心中惦念着大陆的工作、家庭和安稳的生活,婉拒了弟弟们的好意。 探亲期间,他正是在这个时候见到了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 蒋纬国拿出一大笔钱欲赠予邱行湘,邱行湘果断拒绝,并说出了那句“我不是要饭的!” 他以此表明,自己在大陆有正式工作,有稳定收入,儿子是警察,生活无忧,此行绝非乞怜。 这番表态,令蒋纬国颇为尴尬。 不久后,“国防部抚恤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又特意给补助金。 邱行湘再次拒绝,明确告知对方自己在大陆的经济状况良好。 这两次拒收金钱,绝非不识好歹,而是邱行湘历经思想转变后,对自身尊严的坚决捍卫。 如今的他是一个凭劳动立足、活得有骨气的新中国公民。 回到大陆后,邱行湘定居南京,在江苏省政协负责文史资料工作。 他积极整理亲身经历,出版了《洛阳战役蒋军就歼纪实》、《随罗卓英血战淞沪记略》等回忆录,为历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后来他与当年率解放军“洛阳营”攻破洛阳的张明将军相识。 昔日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在和平年代相逢一笑泯恩仇,放下历史恩怨,成为了朋友。 邱行湘的晚年积极参与促进两岸交流的活动,以自己特殊的经历,为增进同胞间的了解贡献力量。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大变迁的一个缩影。 他以行动诠释了何为自尊自立,在人生的下半场,活出了新的高度与尊严。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邱行湘)
1933年,宋美龄得知老蒋爱上陈洁如,怒气冲冲找到她,一个耳光扇过去,骂道“你非
【1评论】【13点赞】